第51章 分崩离析的大英帝国

1997年7月1日凌晨,在香港会展中心,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正式举行,英国国旗缓缓落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香港的交接,标志着英国殖民体系的基本完结。往日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为何落得如此窘境,当然事情还要从二战后英国国力的削弱说起。

(一)虎落平阳

英国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一次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但战后整个英国沉浸在一片对英国国力衰微的惶恐不安之中。在这场战争中,除了巨大的人员牺牲与军费支出外,英国国内资本因舰船和建筑物方面的损失达40多亿英镑,另外,海外投资减少了10多亿英镑,英国还积欠了30多亿英镑的外债,战前的黄金和美元储备亦丧失殆尽。庞大的国力消耗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英镑的购买力在1944年只有1914年的40%。1947年英国又发生经济危机,全赖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的及时援助,才得以勉强渡过难关。

丘吉尔在1952年7月哀叹道:曾经是伟大辉煌而今仍然相当可观的英帝国,以它的威力、尊严、统治地位和权力,竟然不得不担心我们是否能支付每月的开销。这种现象确实悲惨。想到这点,我心如刀割。

英国的军事力量与经济状况一样,也是江河日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力量损失惨重,其综合实力已让位于迅速崛起、风头日进的美国海军,昔日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每况愈下,降为一个海军二等国。1951年,往日作为龙头老大的英国委曲求全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此只能充当美国众多军事伙伴中的一员。

(二)印度独立

日不落帝国皇冠的最亮的明珠——印度的独立,成为英国殖民体系倒塌的第一步。印度民族主义领袖甘地在1942年发动第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出英国人“退出印度”全印轰动,狂热群众很快突破了非暴力的底线,自发的暴力活动风起云涌,强烈冲击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大战结束后,印度经济困难重重,失业人数倍增,物价飞涨,农业歉收,饥荒蔓延。1945年至1946年初,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德里、白沙瓦等城市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示威。随着群众运动的发展,印度军队也加入了反英斗争的行列,1946年2月,孟买港的印度水兵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虽然遭镇压失败,圣雄甘地但却震动了英国殖民当局。英国见印度独立的风潮已经不可阻挡,便决定顺水推舟让印度自治乃至独立。但在此时,由于宗教纷争,印度当地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矛盾加剧,发生严重的教派冲突,英国见局势不可收拾,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扔掉这烫手山芋。英国新任总督蒙巴顿在1946年6月3日,考虑各方因素,提出了著名的“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印度可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两国分别自治,并都在英帝国内有自治领地位。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原来的印度各土邦可自行选择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7月,英国议会下院正式通过“印度独立法案”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布成立,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任总督。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蒙巴顿任总督,尼赫鲁任总理。随着此后不久英军的撤离,英国结束了在印度长达近200年的直接统治。1950年印度改自治领为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巴基斯坦于1956年改为共和国,并于1972年1月退出英联邦,割断了与英国的联系。英帝国曾经在印度的那段“美好”时光,只能留在怀旧的英国人的记忆里。

(三)江山易主

在印度独立运动进行的同时,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也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民族独立运动,1946年9月,缅甸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全国政治大罢工,其他地方的武装斗争也此起彼伏。英国见其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已无法继续,被迫于1947年10月同意缅甸独立。1948年1月,缅甸联邦宣告成立,并退出英联邦。1945年8月,马来亚抗日武装经过艰苦的斗争肃清了境内顽抗的日军,解放了自己的国土,没想到9月5日,25万英军以接受“日军投降”和“维持秩序”为名,卷土重来恢复了殖民统治,并把新加坡从马来亚中分离出去。此后在马来亚人民长期的抗争下,马来亚于1957年8月终于在英联邦内获得独立,1965年8月新加坡成立共和国。

往日沉寂而落后的非洲经过二战抗击法西斯的战争洗礼,民族意识已大大增强,并涌现了以黄金海岸(现在的加纳)的恩克鲁玛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的非洲政治领袖。非洲民族解放的阵阵浪潮,最终摧毁了英国殖民帝国大厦的根基。1957年3月黄金海岸宣布在英联邦内独立,成为黑非洲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

面对亚非拉殖民地地区一浪高过一浪的独立运动,英国当局曾千方百计地加以镇压和阻挠,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大英帝国终究江河日下,风光不再,再也无力维持控制殖民地巨大的费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和保护国(不包括自治领)总面积达1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大概5亿左右,而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几个小岛和城市仍然处于英帝国的控制一下,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数百万。面临殖民地已丧失殆尽的情况,英国政府的殖民机构也寿终正寝。1966年7月31日,殖民部被取消,将所存无几的殖民地与保护国事务交由联邦关系部接管,1968年10月16日,联邦关系部被并入外交部。

1956年7月26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没收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份。英国政府大为震怒,于10月26日联合法国和以色列签订军事协定,同意若以色列与埃及开战,英法即派兵干涉,以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10月29日,以色列发动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始,第二天,英法向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军队撤离军队10英里,在被埃及政府拒绝后,11月1日,英法空降部队在埃及的塞得港登陆,妄图占领苏伊士运河区,此举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更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反对。11月6日,交战各方接受停火,1956年末,英军撤出埃及,埃及自此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