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一线

许央大致确定了位置,本以为天亮后根据一些知识,完全可以辨认方向的。

可第二天一大早,是个阴天,没有太阳,就是太阳的轮廓都看不见。许央想根据草木的光照和生长情况辨认方向,却发现,在这遮天蔽日的山林中,根本无法区分那一面才是朝阳向。

这是夏季,北方的树木正是一年中最为郁葱的时间。而雁北的树枝,没有一个方向是茂盛的,却又觉得每一个方向都茂盛。

许央尝试着看了几棵树,甚至还爬上树上去辨认,满眼除了绿还是绿。这片山林太密了。

还记得什么树干树根处的苔藓可以辨认,转悠了一大圈,没有一棵树干树根周围有苔藓。

许央让段志玄、许田、许江都帮忙辨认方向,看他们一脸的懵,也知道谁也没找出可以辨识方向的法子,或者说,谁也不敢确定自己认准的方向是正确的。

可以肯定,突厥人就在你林子外面,方向一旦选错,说不定就是自投罗网了。

相对无言,面面相觑。

“要不我顺原路出去看看?”

二十多人,五六十匹战马踩出来的路,是唯一可以辨认的。段志玄就想着出去看看,最起码能辨认一下方向。

“别奢望了!先不说你出去能不能脱身进来,即便就是脱身了,你敢确保进来以后还能认清方向?即便是进来以后认得清,你敢确定走上一阵后,你还能认准方向?”

就是许央自己,这样做也不敢确定,段志玄也没这个能耐。

在这二十多人里,许央主仆三人,应该是野外生存能力最强的,连他们三个都迷路了,其他人就别指望了。

现在却是非得有一种可以时刻确定方向的法子,才有将这伙人带回去的希望。

许央坐在地上,闭着眼,搜肠刮肚的回忆自己记忆中后世的那些知识,温习所有跟辨认方向有关的知识。

手就扶着工兵铲的尾端,那种涩涩的摩挲感,很有促发灵感的效果。

有点划手。

工兵铲的尾端怎么会划手?许央下意识的低头看。工兵铲尾端那圆形的,应该是透明塑料的小盖子,在那处山崖下七八年,自然界腐蚀的那透明塑料粗糙了,模糊了,看不清那透明塑料下盖着的到底是什么。

用了快一年了,工兵铲在许央的手里也都摩挲的光滑了,就这尾端的塑料盖子······许央使劲扣了扣,抬起工兵铲,使劲看那塑料盖子里面······指南针?

许央猛地站起来。

“主公,怎么了?突厥人进来了?”

许央这猛地一站,整个队伍二十多人全都呼啦啦的站起来了。

“没事!我能确定方向。大家收拾一下,准备出发!”

是指南针,许央晃动工兵铲,都能看见里面的指针晃动了。

当初花大价钱买了个这玩意儿,是为自己入终南苟且偷生的,当时的心境,根本就没心思琢磨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少用处,以至于上一次迷路,居然还是靠荒草来辨认方向的。

不过,当时许央手里的指南针被腐蚀的根本看不清。这一次,也才露出那么一点。

许央的笑显得高深莫测,自顾自的带着人往南,更是给人一种极度自信的感觉。虽然段志玄心存疑惑,却有点不敢疑问了,就这样跟着许央走。

也是想了,如其坐在那儿发愁,不如认准一个方向走,只要走出去这片密林,总是能认出方向的。

至于是不是遭遇突厥骑兵,段志玄没想。

只是,为什么在走了有十多里地后,许央又带路折返了?绝对是折返,这一点段志玄可以肯定。

“许央,怎么又返回去了?”

“志玄老兄,咱们应该是向南吧?”

“嗯,向南没错。”

“突厥人是不是也会料到我们会向南?所以,一开始我带着大家是向北走的,现在虽然是折返,却是向西偏移了一点后,向南折返,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开突厥人,甚至避开刘武周的地盘。”

“许央,咱们是需要引诱着突厥人南下的,造成突厥人要攻击太原城的迹象。”

这时候段志玄也想起了任务本身,刚才迷路时就想着怎样走出去了。

“不错。可是,若是咱们就这样对上突厥人,然后拼命的逃,即便脱身了,在回到太原,可有时间来做一些事?”

突厥人紧追不舍,迟迟不能追上他们,是因为人家想着围猎,不是真的追不上。

拉不开距离,即便是一路被追着逃回太原,他们这二十多人,怎样由王家和高家的死忠替换?突厥人不会给他们时间的。

“那咱们······”

“没事。只要咱们在石岭关一带,阳直县一带露个面,然后逃进石岭关,突厥人自然会跟过去。”

说实话,整个计策并不太严谨,特别是许央他们单纯的这样做,根本就无法将计策实现了。

许央曾经与李世民交流过,太原方面也必须有配合,并且在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会师了,才有可能将这计策周全了。

······

李渊与突厥结盟,准备举兵讨伐昏君的事,被太原副留守发现了。

李渊的亲兵和王威的亲兵激战,最终李渊的亲兵将王威和高君雅的亲兵斩杀,并搜捕了王威和高君雅的府邸,对照名录,发现有二十七名亲卫不见了······这是武士彟必须要传递给突厥的消息。

王威和高君雅府上早空了,否则武士彟也不会一回到晋阳城,就将忻定一带发生的事告知李渊。

谁想到,再一次领到了这样一个任务。

而晋阳城里的传闻,却是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意欲攻打太原,李渊派兵缉拿······

是不是反隋,反朝廷,太原城的百姓不在意。但是是不是勾结突厥,太原百姓是在意的。

多少年了,已经是世仇了,谁家也有惨死在突厥人刀下的亲眷。

“让咱们出兵围堵逃回来的二十七人?”

武士彟再次带回来突厥人几乎是命令的请求时,李渊有点头大。

居然是让太原留守府这边派兵围剿。那些人都是自己人,是自己派出去的,咱们围剿?

“回唐公,确实是这样说的。下官去了刘武周的马邑,见到了帮助刘武周驻防的突厥使臣康鞘利。”

“据说,那二十七名马匪···哦,是王高两家的亲卫,从深山中钻出了突厥人的包围圈,在石岭关一带出现后,再一次钻了山林。”

“康鞘利说,若咱们太原这边不帮着缉拿,他就带兵与刘武周合兵一处,直接进山搜捕!杀了那么多的突厥人,抢了那么多的战马,突厥必须要个交代。”

“唐公,以下官看,这就是康鞘利在讹诈。这次在刘武周辖区的都是他的部族,未必是始毕可汗的意思。实在不行,下官就再次北上,跟始毕可汗将此事讲清楚。”

李渊有点奇怪武士彟在这件事上的积极态度。

不奇怪,王威死了,高君雅死了,李渊在太原一家独大。不管李渊是不是要起事,武士彟都得考虑跟李渊这边进一步亲密起来。

李渊虽然对武士彟的变化奇怪,却不可置否,他现在急需要人才,任何人才都要。

“士彟,此事,让我考虑考虑,思量一番吧。明面上帮助突厥,这事做不得呀!”

让武士彟退下后,李渊再次召集众人商讨。

“父亲,不过二十多人而已。既然突厥人要交代,为大事考虑,杀了便是,将人头交给那康鞘利,想必他也不会再追究了。”

说话的是李元吉,李渊四子。

在接到李渊即将起兵的消息后,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柴绍,在这两天结伴赶到了太原,也都开始参与整个起事的商讨。

“四弟,莫要胡言!二十七名义士,乃是为引诱突厥进犯,造成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事实的关键,此行劳苦功高,又如何能随便杀有功之人!”

李世民好像担心父亲会答应一般,急切的就反驳李元吉的话了。

“哦,原来如此,不过,即便是他们将突厥带到太原城下,最终恐怕也必须的死,否则,突厥那边没法交代。”

兄弟俩争辩,其他人倒是没法参言了。

裴寂和刘文静,倒是想附和李元吉的建议,可见李世民那般的对许央一行要紧,也没开口。

刘弘基和长孙顺德是有心站在李世民这一头,这场景倒也不好开口。

只是,看目前这议事的情况,李建成和李元吉,包括柴绍,对那而是多人都没怎么接触,没什么感情,恐怕是会一致同意杀掉的。

毕竟,这时候安抚突厥,栽赃王高二人,从而稳固太原起兵,才是当前的大事。

“父亲大人,所谓成大事不拘小节。虽然二十七人均为义士,现阶段为大事考虑,难免有所牺牲。孩儿以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杀掉也不是不可行。”

李建成终于还是有倾向的发言了。只不过给许央他们留了一点活下去的可能,那就是迫不得已。

“父亲,孩儿以为起事之始随便杀有功之人,会寒了天下有志之士的心,不利于以后的大计。孩儿愿一力承担此事,确保将事情办妥,不会给突厥留下口实。”

李世民没有将自己跟许央议定的善后之策说出来,特别是见大哥和四弟这般说辞后,就更不想说透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