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裴天峰被黄岩县委任命为粮食局局长,肖海军挂职提任县物资公司经理,挂职期限三年。
这个任命有些出乎裴太峰意料。
按照尤志坚给他的谈话和自己的推测,裴太峰以为让他代替蔡发胜的职位,出任县供销社主任。不过也差不多,粮食局与供销社一样,管理着各乡镇粮站,是粮食流通企业的主管部门。
从企业负责人转任行政领导,可以说是提拔了。
裴太峰从这件事情上懂得,对一位农村出身,没有背景也朝中无人帮助提携的基层干部,要想得到提拔,要想获得基层初级职位,一定要把工作干好,干出成绩,干出名堂,干得出色,引起关键领导的看重赏识,让领导觉得你是个人才,你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你是个能力出众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得到提拔重用。不任用这样的人就是对人才的浪费,就是违背干部任用原则,领导良心上就过不去。
在这种情况下,你辅之以必要手段,投其所好,进贡关键领导,双管齐下,加深印象,事情可成。
1993年4月1日以来,粮油价格全面放开,取消粮油价格双轨制,市场进一步放开搞活。粮油市场出现了私营粮油企业与国营粮站、粮油公司并存的局面,对国营粮油生产加工企业和粮油经销公司冲击很大,国营粮站由原来的“香饽饽”变为用竞争求生存的对象。
各粮站和国营粮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职工人心惶惶,担心自己与县上其它企业员工一样,被淘汰,被分流,被下岗,最终沦为市场经济的牺牲品。
县上决策层还了解到,明年国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营商业企业将走市场化之路,国营粮油企业要完全推向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黄岩县委认为,必须选拔一位年富力强,有市场经济意识,敢闯敢干,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担任县粮食局局长。这样,裴太峰就被推上这个岗位。
同时,从去年下半年后,金州市下发文件,鼓励机关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领办企业;鼓励机关干部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所有挂职和领办企业干部,即可将工资和行政关系转往所在企业,也可保留在原单位,由有单位供薪,去所在企业工作。
黄岩县有些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要去企业挣大钱。
肖海军在县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作多年,作为县属企业主管部门干部,他熟悉企业情况,懂经济,会管理,自然而然报名参加赴县属企业挂职锻炼。
此时,黄岩县第一轮企业承包经营期限已满,县上有七八户企业负责人空缺。
经过竞争和肖健从中斡旋,肖海军任县属企业效益最好的物资公司挂职经理。
肖健知道县物资公司底子厚,国有资产增值多,发展后劲足。让儿子挂职公司经理,既解决了科级待遇,又能挣到钱,实为两全其美之举。
肖海军已成家,妻子楚蔓菁已调到黄岩县城关九年制学校任教,夫妻生活稳定,肖海军可安下心来投入公司工作。
裴太峰很知趣,他在今年上半年物资公司销售利润中,只拿走自己承包经营期限内的应得收入,结清所有欠账,缴纳税金,支付完职工工资,给后任领导在账面上留下充足流动资金,公司生产经营没有中断,正常运转。肖海军接任后,即可顺利上手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不影响物资公司营销,裴太峰将自己在县城街面上承包经营的物资公司建材经销部,经过清产核资,将铺面剩余物资折算成资金,交给物资公司经营。
这种彻彻底底的业务交接,令肖健父子异常感动,他们更加钦佩裴太峰的为人和品行。
尤志坚与肖健私人关系甚好,他听说了裴太峰在物资公司交接手续中的仁义行为,对这位大个子年轻人又高看一眼。
粮食局是县政府直属工作部门,是县政府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裴太峰上任县粮食局局长,不仅身份由工人转变为干部,也成为县委任命的正科级干部,堂堂正正跨入了县直部门领导人行列,有了政治地位,也有了实权。
黄岩县粮食局在县城南门十字街以北的繁华街道上,有一栋独家独户的三层办公楼。局机关有职工22人,办公条件宽敞。办公楼后面是一大片独家独院的平房家属区。家属区一边紧挨着县广电局和新华书店,一边是带院子的一排平房库房。家属区后面是大片民房。
黄岩县粮食局管辖着全县19个国有粮站,5个粮油收购加工厂。各粮站和加工厂共有职工226人,是县上下属单位多,职工队伍庞大的部门之一。
县粮食局有三位领导,除了裴太峰,还有两位副局长。县粮食局设立党总支,因裴太峰是非党干部,由一位副局长黄振林兼任党总支书记。
裴太峰任县物资公司经理时,因为业务上的原因,很少下乡,对各乡镇情况不熟悉。县粮食局在全县每个乡镇都设有粮食收购供应站,负责各乡镇每年的粮食油料收购,为乡镇机关和相关群众供应米面和成品油,为广大贫困群众供应国家返销粮。粮站是县上和各乡镇机关不可缺少的单位之一。
裴太峰上任县粮食局长后,召开局机关干部大会,与职工们见面。听了两位副局长和相关人员的工作汇报,裴太峰脑子里对粮食工作有了大概印象,对粮食局业务职责有了初步认识。
为了掌握全县粮食系统全面情况,裴太峰在上班七天后,就带着副局长白武周赴各粮站调研。
白武周担任县粮食局副局长已经6年,陪过两任局长,今年38岁,对粮食工作非常熟悉。
裴太峰和白武周坐在单位的北京吉普车上,一路走着,白武周与裴太峰闲扯似的交流着粮食局和全县粮油企业工作。
听白武周说,国有粮食企业目前这种半死不活的现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适应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调控,应对今后粮油价格全面放开的市场经济导向,必须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目前的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的粮食油料收购存储,粮油加工和粮油销售。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各粮站粮食油料收购量不足,粮油加工产品种类少,面粉、大米、成品油销售量锐减,亏损面有增无减,效益严重下滑。
裴太峰奇怪事关群众吃饭问题的粮站,这么好的岗位,这么优越的职业,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麻烦?照理说,只要有人,就得吃饭。群众要吃饭,粮站就能生存,这是天经地义的啊!
白武周随口说着,自今年4月1日县上国有粮食企业随全省统一放开城镇居民粮油统销价格,凭城镇居民口粮本供应粮油的政策从此取消,只保留军供,救灾,救济口粮供应的全省统销价格。其它群众粮油买卖与市场粮油价格一致,执行市场调节价。
这样,各粮站粮油经营实行两条线运行。一块为计划经济的政策性经营,又称平价经营,属宏观管理的范围;一块为商业性经营,又称议价经营,由市场自发调节,属微观管理的范围。
由于政策性经营这一块用量不大,虽然国家补贴,但不足以弥补商业性经营的亏损。
裴太峰又随意问各粮站为何经营亏损。按照自己想象,只要抓好粮油销售,及时回笼资金,就像私人粮油店那样经营,再加上一些政策性补贴,粮站生存应该不会有问题。
白武周抽着烟,分析着粮站亏损的原因。
从主管部门粮食局来说,还真正没有把粮站当成企业来对待,还是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吃大锅饭。没有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粮站职工干好干坏都与行政单位干部一样,照样拿工资。这样就造成了政企不分,粮食局干预粮站经营,粮站有困难有问题就找粮食局解决,解决不了,粮站就将问题搁置,从未想过这些问题应该自己解决。
由于政企不分,粮站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职工积极性差。产权不清,责权不明,职工普遍认为粮站是国家的,是粮食局的,不是自己的。他们到粮站上班,不论效益好坏,国家就得发工资,生产经营中的损失由国家承担,资产损坏了由国家补偿,站长和职工们谁都不心痛。
粮食局对粮站站长和粮油加工厂厂长的任用,站长对粮站的管理仍然采用行政管理。收入分配上也是行政模式。
再有就是粮食流通渠道混乱,私人和国营粮站都收购、加工粮食,销售米面油等。谁的收购价格高,群众就卖给谁;谁家米面油质优价廉,群众就去谁家买。
裴太峰装作若无其事的听着,心情却异常沉重。他长期在商业领域工作,管理过物资流通企业,他认同白武周分析的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真的存在,那粮食企业怎么能搞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