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刚刚来到上海不久,陈洪涛却已经见过了东亚反攻同盟会的众多汉奸,这些人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由于日本人还没有大规模招募汉奸,现如今的汉奸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能够为日本人的宣传攻势起到一定帮助,最年轻的,也有三十几岁。
第二,这些来当汉奸的人,大多都是没什么骨气的软蛋。他们在比他们权势低的中国人面前敢于耀武扬威,但在权势比他们更强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面前,却全都卑躬屈膝。
像这样能够在特高课特务面前,昂首挺胸的年轻汉奸,陈洪涛还真是第一次见。
脑海中的思绪并没有影响陈洪涛的动作,他上前两步伸出手,笑着对李思远说道:“李副处长,我们特务处可就差你啦,里面请吧!”
李思远伸出双手,握住陈洪涛的手,同样笑容满面地说道:“在下之前一直在满洲工作,刚来上海不久,对这里毫无了解,还行苗处长多多指点!”
看到李思远和陈洪涛相谈甚欢,山本宁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特高课很忙,我滴,先走了!”
说完话后,山本宁并没有等陈洪涛有所回答,就转身上车离去了。
陈洪涛早就清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自然不会在意山本宁的失礼之处,他一边热情的拉着李思远向内走去,一边说道:“思远,你以前在满洲是做什么的呀?”
李思远回答道:“我以前在满洲时一直都在警察厅工作,专门负责追捕抗联,也就是满洲的抗日分子,已经干了三年有余。
这次日本人调我来上海,就是希望我能利用曾经在满洲的工作经验,为上海搜捕抗日分子做一份贡献。”
“这真是太好了!不瞒你说,我的这些手下都是野路子出身,论起玩短枪绝对都是好手,但对怎么搜捕却是一窍不通,你这次来可真是太重要了!”陈洪涛表面上略显兴奋的说着,内心却有些狐疑。
东北话的口音由于儿话音较多,十分容易带偏长期在东北居住的外地人的口音,李思远自称在东北的警察厅干了三年多,而且一直负责追捕抗联,更是不可能不学习东北话。
但是李思远刚刚谈话时,口音却偏向于京津地区的口音,与后世的普通话口音十分类似,丝毫没有东北话的痕迹,这不由得令陈洪涛产生了些许的怀疑。
想到这里,陈洪涛决定试探一下,他朗声道:“我可是去过满洲的,那儿的苞米大茬子,贼香贼香的,就是盐放的太多,齁咸齁咸的。”
李思远赞同地说道:“是啊,东北菜什么都好,就是有些太咸了。”
陈洪涛闻言,心头不由的一紧。东北人做的玉米茬子就是玉米饭,都是当主食吃的,从来不放盐,怎么可能盐呢?李思远在东北呆了三年多,追捕抗联更是要深入乡村,怎么会连这些都不知道?
想到这里,陈洪涛貌似感慨地说道:“我当年去满洲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好多事情都记不清了。我就记得当时正在过年,那大雪下的遮天蔽日,冻得我骨头都觉得冷。
不过满洲的饺子是真好吃,当时我沾着醋吃了十几个,思远,满洲人吃饺子,是不是都喜欢蘸醋?”
李思远回答道:“大部分吧,大部分北方人吃饺子都喜欢蘸醋,不过还是有人不喜欢那种酸味的。”
陈洪涛表面上笑着继续与李思远寒暄,心底却确定了自己的推断。李思远不仅不是东北人,更没去过东北,否则他不可能连东北人吃饺子,大多数喜欢占酱油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