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淞沪开始出现中资官办和华商企业。”
“截止到1937年6月,沪都市有工厂5515家,其中,棉纺厂65家,约占全国43.9%,纱锭占全国40.2%;卷烟厂46家,约占全国76.7%;面粉厂12家,占全国9.8%,磨粉机占全国32.7%;发电厂7家,装机容量26万千瓦,占全国总量45.5%。”
“淞沪会战开始后,全市约有2270家工厂毁于日军炮火,148家民营企业和1.2万吨机器物资转移到川渝等后方,一批工厂迁入租界经营。”
“现在,包括租界内的民营企业,整个淞沪还不到三千家工厂。”
“淞沪警备司令部目前做不到掌控淞沪的天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小鬼子的飞机会来轰炸。”
“那么,一些重要性的工厂企业安置在公共租界西区、法新租界就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我会以蔡家企业为主,成立蔡氏集团,领头私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
“淞沪行政院方面下辖商业部、工业部、交通部,同时建立国有企业。”
“例如:沪都市交通局的那些建筑工人还有工程机械完全可以成立沪都建筑集团,简称沪建。”
说到这里,蔡轩停顿了下,给了在场众人一个消化信息的时间。
“呼!!!”
以淞沪行政院长俞鸿钧、沪都市长杜月笙为首,众人都有些错愕,更多的还是不明觉厉。
没有人知道这位少帅不单单在治军上具备无可比拟的天赋,就连理政都如此精通。
可以说,这一番关于淞沪未来发展的话语绝对是最贴近现实的发展方针和方案。
“敢问少帅。”
“淞沪地区的行政划分是不是需要进行调整?”
俞鸿钧想到了其中的关键点,脱口而出。
“对。”
微微颌首,蔡轩起身拿起了一只红色水笔,开始在地图上涂涂画画。
很快,淞沪地图上出现了多个线条,一个个圈定的区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我一直认为中山先生关于大淞沪的构想是正确的。”
“纵观欧美国家,无不以沿海城市形成经济中心,从而辐射全国。”
“炎黄要想发展经济,必须改变以往的策略思维,主动对外输出。”
“淞沪面向东海,或者说太平洋,这是最佳的发展区位。”
一边说着,蔡轩一边指着地图上的圈定,介绍道:“黄浦江是一条绝佳的河运航道。”
“通过黄浦江,外来的船只可以停靠在杨浦、外滩等地,进行货物交换往来。”
“同时,黄浦江阻隔了浦东与浦西之间的联系。”
“目前,淞沪地区最发达的区域就是浦西,一江之隔的浦东人口不足一百五十万,且大多数集中在沪都市区,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件事。”
“嗯!”
看到这,众人眼神一凝。
从民国以来,许多工程师、专家都提出了在黄浦江上修建大桥,从而实现浦东、浦西、浦南之间的沟通交流,当然,主要是为了经济发展。
碍于成本问题,迟迟没有动工,技术方面其实早就达到了标准。
以至于第一座横跨黄浦江的大桥要到1971年建成,被命名为松浦大桥。
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沪都以平均每两年一座大桥的速度,相继建造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直到2003年建成通车的卢浦大桥,2005年建成松浦二桥。
一度改变了浦东面貌,让浦东成为了沪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增长点,后世更是丝毫不逊色于浦西。
“鉴于敌我双方的态势,接下来,我军主要布置防线在吴淞江北,尤其是大场、江湾、殷行。”
“浦东地区需要完善行政规划,派驻警察、城管,为我军充作耳目,防止日军从浦东突袭。”
“因此,我决定对整个淞沪地区进行全面调整。”
目光如炬,蔡轩大手一挥,沉声道:“以蕴藻浜为分界,杨行、吴淞归入宝山县。”
“蕴藻浜以北为宝山县、嘉定县;蕴藻浜以南,彭浦、公共租界北区合并入闸北区。”
“引翔区、公共租界东区合并为杨浦区,真如、大场合并为普陀区,江湾、殷行合并为庙行区。”
“公共租界中区、西区、法新租界、法租界、法华区合并为黄浦区,沪南、漕泾合并为徐汇区。”
“蒲淞、七宝合并为蒲淞区,華庄、曹行、颛桥、塘湾、北桥、马桥、闽行合并为闽行区。”
“青浦县、松江县不变;黄浦江、大治河以南设立金山县、奉贤县、川沙县。”
“川杨河以北;高桥、高行、陆行、洋泾、塘桥、杨思至沿海区域设立浦东区。”
“川杨河以南,大治河以北;三林、周浦、陈行及杭头、宣桥等地合并设立南汇区。”
“淞沪行政院下辖沪都市、宝山县、嘉定县、青浦县、松江县、金山县、奉贤县、川沙县。”
“沪都市下辖闸北区、杨浦区、普陀区、庙行区、黄浦区、徐汇区、蒲淞区、闽行区、浦东区、南汇区。”
轰隆!
一言落下,全场皆惊。
少帅蔡轩定下了淞沪地区一市七县、沪都十区的格局。
从短期来看,这样的规划有利于集中资源,统一发展。
从长远来看,这是世界各国建立的以沿海城市为基准的首都发展趋势。
不得不说,这一方案彻底震惊了在场众人,更让他们看见了蔡轩那毫不掩饰的浓郁野心,以俞鸿钧为首的众人心中仿佛点燃了一团火焰,杜月笙更是庆幸自己选对了阵营。
“俞鸿钧。”
“淞沪行政院即将推行的行政体系应当以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为主。”
“警察部需要在省设立警察处,市设警察局、城管局,区县设立警察公署、城管公署,乡镇设立警察公所。”
“明白!”
行政院长俞鸿钧立即将这番话记录在笔记本上,这将是未来,淞沪行政体系的基调。
也许,这也是未来整个炎黄行政体系的基调,不容许有任何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