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十一通电,举国为之振奋!

“可眼下,日军大兵压境,仅上沪派遣军就不下二十万,还有第10军。”

“少帅该如何应对?”

杨虎提出了一个最为致命的问题,几乎是无解之局。

一旁的俞鸿钧同样面露思索之态,似乎对蔡轩并不看好。

“哈哈哈!”

端坐上首的蔡轩长身而起,大笑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二位可知我为何在此,而不在前方督战?”

“日军第三师团、海军特别陆战队合一万八千人已经被我军全歼于吴淞江以北。”

“我的两个加强团正在驻守青浦、闸北、引翔。”

“小鬼子几乎是倾巢出动,留守淞沪地区的只有少数后备大队。”

“他们现在最想要做的就是夺取金陵,而不是淞沪这块已经被打烂的地方。”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轰隆!

一言激起千重浪。

看着蔡轩那肆意的模样,杨虎、俞鸿钧都不得不相信这是事实。

紧接着。

蔡轩继续道:“二位可知我为何让杜月笙担任沪都市长。”

“整个淞沪地区十四万帮派弟子已经被全部收拢。”

“目下,五万从中挑选出来的青壮正在法新租界整训。”

“除此之外,淞沪地区多达近十万的溃兵也在有条不紊的收拢,送往公共租界西区集训。”

“只要我有钱,租界的洋人会像狗一样把武器装备送上门。”

“现在,你们可还觉得淞沪守不住?”

“拜见少帅!”

杨虎、俞鸿钧对视了一眼,皆躬身行礼。

“好!好!好!”

“有二位加入,淞沪希望就更大了。”

“俞先生,通电全国之事交由你来办,特许以本督军之名。”

看向俞鸿钧,蔡轩吩咐了声。

“是!”

俞鸿钧面色一喜。

这可是一桩美差,足以让淞沪行政院在全国打响名头。

“杨将军。”

“关于警察部,我有三点叮嘱。”

“第一,民间的武器装备务必收拢起来。”

“第二,警察部下辖沪都市警察局及各县(区)警察中队,缺口不小。”

“第三,警察局、城管局的职能划分要斟酌再三,关于沪都城管局长人选,你来定。”

蔡轩向杨虎伸出了三根手指,无比的严肃说道。

“是!”

杨虎还不知道城管局是什么,但他已经感觉出来了,这趟活不可能太轻松。

仅仅是收缴民间的武器装备,这就足够他头疼了。

上海滩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凡中产家庭,谁不买两把枪放着。

“来人!”

“带俞院长、杨部长下去就职。”

大喝一声,蔡轩招呼了几名警卫,吩咐道。

“是!”

几名警卫连忙引着俞鸿钧、杨虎离开了督军办公室。

.............

1937年,11月1日,上午9点。

从7月初至今,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炎黄大地,国府在华北、淞沪的全面溃败让四万万国人心拔凉拔凉的,多少唱衰抗战的声音甚嚣尘上,汉奸、间谍游走民间。

可今天,一封来自淞沪的电报惊动了全国,惊动了大江南北。

“国难当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蒙淞沪六百万国人推举,督军蔡轩,昔蔡锷将军幼子,倾尽家财,组建义军,与散落沪都之国府溃兵夹击日军第三师团于闸北,全歼日军万人,扬我国威。”

“于今日凌晨5点歼日海军特别陆战队在乍浦路,八千日寇俯首,遂攻破虹口日海军司令部,收复引翔、闸北、青浦等地,还复国土,在此敬告四万万国人,只沪军一人,绝不令日寇占领淞沪。”

“此电,淞沪行政院奉督军蔡轩之令致敬!”

一封告捷电,举国为之振奋,四万万国人欢呼雀跃。

尚未沦陷的金陵、苏州、武昌、渝都等大城市皆有爱国学生上街游行。

“号外!号外!”

“蔡少帅歼敌一万八千人,抵御日寇于吴淞江北岸。”

“沪军正在上海滩跟日寇进行殊死搏杀!”

街头小巷,卖报郎挥舞着手中的报纸,高声大喊。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胜让四万万国人一扫颓丧之态,举国上下坚定了抗击日寇的决心和意志。

“蔡将军有子如此,幸哉!”刘湘。

“淞沪大胜为我泱泱炎黄一洗耻辱!”李宗仁。

“少帅雄姿英发,当为青年之表!”龙云。

“..........”

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阀纷纷通电表示赞赏。

尤其是川滇黔,西南三省多为蔡锷昔日门生故旧,自然是对新鲜出炉的淞沪督军蔡轩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一日,法新社、美联社、每日电讯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列强媒体刊登了这一消息。

“远东之虎,蔡轩将军力挫日军。”

“东倭败于淞沪,这是否印证了其失败的事实?”

“21岁的东方将军,神奇的存在,究竟从何而来?”

列强媒体大多以夸张手法描绘了淞沪这一场仗的不可思议。

尤其是年仅21岁的蔡轩得到了欧美各国青年的支持和崇拜,他们表现得不像炎黄那么含蓄,几乎是奉若神明,毕竟蔡轩做为保卫国家的英雄,在这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中,具备崇高的姿态。

相比之下,一直被欧美各国瞧不上的东倭一下子遭到了无数嘲讽,大言不惭的挑起一场侵略,二十万日军进攻淞沪,却被一个21岁的青年带着募集的义军和一些国府溃兵歼灭了第三师团及海军特别陆战队。

一时间,国际社会上对于东倭的评价日渐低下,刚刚获得的一点声望荡然无存,反倒是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联会议声势愈发壮大,国府代表团喜气洋洋,似乎预感到了好消息。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