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章 登城的利器

40章 登城的利器

在中世纪的战争里,为了进入有城墙的城市或者城堡之中,往往要付出大量的人员伤亡。不然的话蒙古人攻打当时重庆附近的钓鱼城时,不会用移尸做山来形容。

其中对付城墙的手段,往往都是箭楼、云梯车以及攻城鎚之类的玩意。但无论如何,城墙在火器得到普及之前,几乎是没有办法轻易攻克的。就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城墙也给侵华的日本人带来诸多麻烦。

其实攻城从另外一角度来看的话,城墙并不是什么值得人担心的地方。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迟缓敌军进入城市、城堡的速度与人数。从而使守军可以花费较小的力量,以及损失守住城市。这样做带来的好处,却不仅仅是在防御时。因为防御的坚强,使得更多的军事力量可以腾出手来参加进攻,这才是当时建立城墙的根本性原因。

那么此刻赵旭想到的办法,就是克服城墙诸多手段中的一个好手段。比方说比起云梯车来,这样的全城方式固然要慢一些,但因为这样可以迅速布置多个登城点,从而分散了危险。尤其城墙的高度通常不超几十米而已,登城就变得简单了。

当然,他也不打算常有这种装备。此刻他只是人手少了些,损失不起。倘若夺了勃撒罗城,有了几十万人口,再拥有勃撒罗总督巴哈依历年积攒的财富。不能通过购买、俘虏以及征兵,形成一支相对庞大的军队。

到时也许有了足够的霹雳炮与雨点炮,轰开城门不是难事,从城门杀上城墙也不会太过困难。只要控制了城墙,居高临下,有了滑轮弓与雨点的赵旭,可以慢慢的用城墙把城内的人困死。

“看吧,就是这样的东西!”

赵旭手下的工匠本领还是满强的,当赵旭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很快就有人拿来的他想要的东西。那是一个仿佛铁锚样的玩意,前面的锚爪与锚臂都是铁制品。后部的绳梯被一小段结实的绳子,连在锚爪后面的铁环上。粗壮的锚臂上,缠着紧紧的麻绳。那显然是用来在炮膛之中,进行闭气的。

临时制伏的东西,算不上好看。而且它也并不是专用之物,而是用铁矛临时改造出来。

“就这样的东西,也能让人登上城墙?”

赵无极对于技术,可以形容为一窍不通。以前有人嘲笑赵伏波对于男女之事一窍,事实证明对于男女之情那一窍是否“通”什么也代表不了。但对于技术一窍不通,在中世纪这个混乱而又残酷的时代里,就是被杀、被掠夺、被侮辱、被欺压的笨蛋。

或者说,这就是大宋赵家悲剧之所在!也是大明朱家悲剧之所在!同样是满清的爱新觉罗氏的悲剧之所在!

不是中国人笨,也不是汉人在科技探索上慢。细数这些个被外虏入侵及至消灭的朝代,同样的原因就在于,皇帝们开了“男女之窍”开的太早,而对于科学之窍开得太晚。倘若是寻常人的话,开哪一窍恐怕也没有什么,无非是个人未来的问题。但倘若是皇家的人物,倘若是未来的皇帝。那么就会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带来不仅仅是灾难,屈辱。这不是谁人的论断,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

赵旭看着眼前的专门为了雨点炮打造的登城炮弹,带着些得意向父亲赵无极表示了他的信心。

“可不是,这就是登城用的东西。现在我们就可以试试,看它的效果如何!”

赵无极将信将疑的看着工匠与炮手们一起,把长长的雨点炮摆成一他大大的角度。炮手们在炮膛之中装上了足够的火药,然后把这枚特殊的炮弹装进去。

“预备,放!”

炮队的军威严的发出命令,赵旭则高兴的捂住耳朵,同时还向父亲高喊着说话。

“这不成,回头登城的时候,这家伙可不能这样喊。让城头上的人听到了,就知道我们想干什么了。”

赵无极并没有理会儿子的兴奋,而是怀疑的看着眼前这个玩意。他还是不大相信,这东西能快速的在城墙上搭上梯子。

“轰轰……”

雨点炮可不管它的炮膛里塞的是什么,火药被点燃而产生爆燃的时候,插在炮口里的铁锚被射远远的射了出去。由于铁锚的沉重,倒也没有射出太远,高度也就是不到30米左右的距离。

随着炮弹的落地,一条绳梯就出现在了面前。虽然没有办法在城头上去试一下,但在这儿还是有一小段短墙充当了城墙。士兵们迅速拉动绳梯,铁锚的抓勾就勾到了短墙上。

赵无极半张着嘴,虽然他不知道儿子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但他知道,这的确是登的利器。因为赵旭手下有着雨点炮将近20门,这等于一瞬间架了20架梯子。在装了药再度射击之后,又是20架梯子。

到时登城前,照着前半夜的模样再来一次,城门上的大火自然把守军赶到一边。等到火焰赐刚熄灭,他们没弄明白什么事的时候,绳梯已经架上,大军就开始登城了。到时只要控制了城墙和瓮城,那勃撒罗城还不是手到擒来么!

赵无极不得不服气的点点头,拿手捋着自己的胡子。

“旭儿,我真没想到,你居然会想出如此厉害的东西。这东西真是登城的利器,有了这样的东西,以后再攻城的话,就会无往而不利了!”

其实这样的东西在中世界也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只不过那时是用巨弩来做这件事的。而且被射上城的,往往因为重量受限,多是木质又或者说无法拖带绳梯。当改用火炮,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而军事技术的革命,也正是如此在战争之中,不断自发进行发明、改进、改造之中形成的。不然也不会有这样的说法,战争将会极大促进科技的发展。

此刻,这种登城用的炮弹,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