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之乱
孝德天皇有两个年号:大化和白雉,其后的齐明和天智两朝天皇都没有改元。公元671年十月,天智天皇重病卧床,大海人皇子以出家为天皇祈祷为名,避祸南走吉野。十二月,天智天皇病殁,临终前传位于大友皇子,并嘱咐左大臣苏我赤兄、右大臣中臣金,以及御史大夫苏我果安、巨势人和纪大人共同辅佐大友皇子。
当时大海人皇子还在吉野山中流浪,身边只有二十余名舍人、十余名女官,以及妻子菟野皇女和菟野所生的草壁、忍壁两个年幼的儿子而已,如果大友皇子及时派兵追杀,甚至只要派出几名刺客,就能取了大海人皇子的项上人头。然而大友皇子慑于叔父的威名,不敢遽发追兵,只是征募兵马,巩固城防,防止大海人皇子回到京城来抢班夺权。
大海人皇子在吉野的群山中逃亡了整整六个月,看到朝廷并无值得担心的举措,这才定下神来,遣人回归自己在美浓的领地,召集部属,准备发难。而以高市皇子为首的许多皇族和地方氏族也纷纷来投,大海人的势力迅速膨胀到数万大军。天智天皇晚年向守旧派低头,使许多中小氏族大为不满,他们无不寄希望于大海人皇子,殷切盼望等他掌权以后,可以扫除天智朝的弊端,继续推进改革,清除压在自己头上的传统大氏族势力。
一个社会越有流动性,就越有蓬勃朝气。奴隶制等级太过森严了,同为统治阶级,大族不亡,小族根本就没有冒头的日子;封建社会同样等级森严,但统治阶级内部的升降变动却有所松动,这就使很多冒险家有机可乘。至于百姓们,也大多希望彻底摆脱部民即奴隶的命运,农奴或佃农活得也很惨,然而总有渺茫的机会积聚财富,人身安全也较有保障。两害相权取其轻,百姓们也纷纷倾向于改革派的大海人皇子。
三章唐风奈良
大海人皇子聚拢东方各队,进至美浓的重要关口不破关,大友皇子发兵前来迎战。战役首先在关原爆发(请记住这一战略要地,近千年后,又有一场决定全日本命运的战役在此地展开)。恶战一番后,东军旗开得胜,随即兵分两路,一路直接西进,一路南下伊势、大和后再北征,打算合围位于近江国的京城。大友皇子虽非失道,却极寡助,接战后节节败退。最终双方在京城附近的濑田川展开决战,只见到处都是打着红旗、围着红袖标的大海人一方的军队,鼓声震天,矢下如雨,大友一方的军队很快就被击溃了。大友皇子自缢而死,五位顾命重臣一个抢先自裁,剩下的被处死一人、流放二人、赦免一人。
就这样,大海人皇子得意洋洋地进入已经变成一片残垣瓦砾的京城。
大海人皇子下令在大和营建新的都城和宫殿,是为飞鸟净御原宫。次年(公元673年)二月,他正式登基,史称天武天皇,立菟野皇女为皇后。可怜的大友皇子因为战败自杀,竟然被废除了天皇名号,直到一千两百余年后的明治时期,才追谥他为弘文天皇。
估计在天武天皇时代,倭国在对外交往的时候,才开始正式称自己为“日本”。《旧唐书》中说:“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新唐书》将此事记载于“咸亨元年,(倭国)遣使贺平高丽”之后,唐高宗咸亨元年是公元679年,即天智天皇去世的前一年。
天武天皇在位十三年,巩固并扩大了大化改新的成果,他首先重新设定中央贵族和地方豪族的氏姓等级为八种: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和稻置,同时下诏,废除天智天皇时代所恢复的氏上私有部民制度,并将赐予诸王、诸臣和寺院的“山泽岛浦、林野池湖”全部收归国有。为了加强天皇集权,天武天皇甚至多年不任命大臣,别说领班的太政大臣了,就连辅佐官左大臣、右大臣和内大臣等也全不任命,地方国司等官员也大多委以中下等氏姓——这是真正的天皇独裁统治。
天武天皇十年(以天智天皇去世的次年即天武天皇正式登基的前一年为元年,天武十年就是公元681年)二月,开始编纂《飞鸟净御原律令》,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典。同月,立草壁皇子为东宫。
草壁皇子是菟野皇后之子,不仅能力平平,并且体弱多病。其实贵族们所仰望的皇子是大津皇子,其母大田皇女是菟野皇后的姐姐,两人并为天智天皇的同母姐妹,也就是说,是天武天皇的异母姐妹——前面提过,兄妹通婚对于日本皇室来说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还因此说自己是神的直系后裔,这种行为仿佛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兄妹通婚——然而菟野皇后当年带着儿子跟随丈夫在吉野山中流浪,同甘共苦,最为得宠,得以受封皇后,子以母贵,草壁皇子就此登上了东宫的宝座。
做事果断的天武天皇在继承人问题上却犹豫不决,就在封草壁皇子为东宫的两年后,他又允许大津皇子参与朝政,这无疑掀起了新的类似于大海人和大友之间的派系斗争。不过好在草壁皇子有个心狠手辣的母亲,朱鸟元年(公元686年七月二十日新设年号)九月,天武天皇驾崩,尸骨未寒,菟野皇后就临朝称制,然后诬陷大津皇子谋反,把他及其同党三十余人悉数逮捕。十月,大津皇子被迫自杀,写下辞世诗一首:“金鸟临西舍,鼓声催短命。泉路无宾主,此夕离家行。”
《大宝律令》的颁布
天武天皇的灵柩一直停了两年零三个月,直到菟野皇后利用种种手段把朝臣都掌控到自己手里了,才于公元688年十一月正式安葬其夫。皇后费尽心机,清除了草壁皇子登基的种种障碍,才刚松了一口气,可惜草壁皇子身体太差,还没来得及戴上至尊之冠,就在次年四月呜呼哀哉了。草壁皇子的儿子轻皇子时年七岁,不堪继承大统,菟野皇后没有办法,只好于公元690年四月自己坐上了天皇宝座——为她的亲孙子先占着地方。
菟野皇后就是持统女帝,她在位期间,重用高市皇子和丹比真人岛,继续丈夫未竟的改革事业,公元689年颁布了二十二卷的《飞鸟净御原令》。她还颇有文化,善吟汉诗,京都附近因此产生了模仿唐风、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白凤文化”。
公元697年二月,持统女帝立十五岁的轻皇子为东宫,当年八月,让位给轻皇子,是为文武天皇。文武天皇五年(公元701年)三月,定年号为“大宝”——日本的年号制度从此确定下来——当年就是大宝元年,八月份完成了《大宝律令》的编纂,次年十月分发诸国,全面实施。
《大宝律令》是日本律令制法典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分为律六卷和令十一卷,律大致相当于刑法,令则是民法、诉讼法、行政诸法的统合,其基础为唐律,结合日本实际情况作了修订和增补。这份律令的领导编纂者是刑部亲王,但主要动手的则是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下毛野古麿等十八人,大多是遣唐使或大陆移民的后裔。
藤原不比等是中臣镰足之子,可以说是庞大的藤原家族的开山始祖。不比等年仅10岁,老爹镰足就去世了,可以说少年失怙,藤原家族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不过只有煊赫的名声而已。但他自小勤奋好学,加上天武、持统二帝感念中臣镰足之功,对其关怀有加,公元689年,任其为判事职,使他正式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草壁皇子也和藤原不比等交好,临终前授以佩刀,要他竭诚辅佐自己的儿子轻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文武天皇。在文武朝,不比等升任正三位大纳言,其后又升任第二位右大臣,接近了人臣的顶峰。
日本中世官制在《大宝律令》中成形,中央官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置二官八省一台和五卫府。二官为主管祭祀的神祇官及最高行政机关太政官,太政主官为太政大臣,辅官为左、右大臣和内大臣,其下还有大、中、少纳言等官,统辖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八省;一台为司监察的弹正台;五卫府指警卫宫廷的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和左右兵卫府。最初正一位太政大臣仅授予皇族,并且经常由东宫兼任,总摄朝政,人臣可以做到的最高位是左大臣,其次为右大臣,都是正二位——相当于我国的正二品官衔。
因为日本的官员品级也模仿中国,设一到九位,每位分正、从两级(九位则分大初位和小初位),三位以下各级还分上、下(中国的九品制,是五品以下分上、下)。四位以上(含)官员可以参加朝议,称殿上人,四位以下则称殿下人。
《大宝律令》再度确定班田制,为了便于实施,也模仿唐朝建立户籍制度。不过唐朝一户平均为四到五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而日本的户也称为“乡户”,平均在二十人上下,不仅数辈同居,甚至引入相当多不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好像一个个小的“氏”或者“部”,这也是奴隶制残余仍旧广泛存在的重要证据。
《大宝律令》还规定了全国的军事机构,中央设五卫府,地方上由各国国司掌控数个军团,此外在九州设太宰府管辖下的防人司,以防外国入侵,陆奥设镇守府,防备虾夷——所谓虾夷,一说即指后来的阿伊努人,是日本东北部地区的土著居民,另说是大和族开化较晚的一个分支。
《大宝律令》规定了新的身份制度,全部日本人都被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个等级。所谓良民,也称公民,包括皇族、贵族和广大自由平民,也包括半自由的农奴;而贱民则指改新以后仍未被解放的奴隶,包括世代守卫皇陵者,以及公私奴婢等等。法律不允许良民和贱民通婚,一旦通婚生下子女,也都归为贱民一列。一直到近代的明治维新,贱民制度才最终被废除。
文武天皇以《大宝律令》而著名,但他的统治时期却不长,大宝二年(公元702年),上皇(指退位的天皇)持统女帝去世,五年后文武天皇也咽了气。文武天皇的儿子首皇子年仅7岁——和他老爹丧父时候一般大——于是天皇的母亲,也就是草壁皇子的皇妃阿閇皇女登基,改元和铜,是为元明女帝。有了持统女帝的先例,皇子年幼,由其母或祖母暂代为天皇,似乎已是顺理成章之事。
元明女帝继位后立即下诏营建新的都城,地址选在大和北部的奈良地区,建构式样完全模仿唐都长安。和铜三年(公元710年)正式迁都,名为平城京,号称“小长安”。这座都城东西约42公里,南北约48公里,居中铺设了南北向的宽阔的朱雀大街,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两部分,每部分东西向分为四块,每块又由九条大路隔开,形成数十个“坊”,布局相当规整。都城北部正中设有所谓“内里”即皇宫——后来“内里”一词也就变成了天皇或皇室的代名词。
迁都平城京以后,日本就此迈入了“奈良时代”,这是一个彻底崇尚唐风,无时无处不模仿和学习大陆文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