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逸总感觉自己未至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就已然被便宜养父诸葛亮率先“坑了”一把。
他看着等候自己口唤“叔父”的赵云,心中无奈至极。
至于为什么说自己此行的目的地是荆州南郡治所江陵,而非州治所在地襄阳?
因为此时的襄阳城根本不在刘备的手中。
而是在曹操手中。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郡之地被曹,孙,刘三家瓜分。
(荆襄九郡是在原来七郡的基础上,把从南阳郡和南郡各分出的一部分设置为了襄阳郡和章陵郡,这二郡属于后设。)
其中。
曹操占据人口数量最多的南阳郡,以及江夏郡北面部分区域。
孙权占有江夏郡大部,南郡大部。
刘备因为实力最弱的缘故,没有机会参与南阳郡和江夏郡,南郡的争夺。
只占有了“油水”不多的荆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外加南郡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后来。
刘备为了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与曹操北争的谋划,这才找孙权借了周瑜拼上半条命从曹仁手中攻下来的南郡。
也即是……所谓的刘皇叔借荆州。
南郡到手之后,刘备便毅然决然的把治所定在了南郡治所江陵,而非地理位置极差,人口贫瘠,资源匮乏的荆南。jiqu.org 楼兰小说网
诸葛逸暗地里思量了一番赤壁战后荆州地盘演变之后,最终,在是否认赵云为叔父这件事情上,还是从心的选择了妥协。
没办法啊!
赵云虽然口口声声说让他以子侄自居,唤其为叔父是诸葛亮的要求。
可从令一个角度想,何尝不是一种赵云的主动示好呢。
毕竟。
可不是什么阿毛阿狗都能对着赵云唤一声叔父的。
前提是,那还得看赵云这位追随刘皇叔的功勋元老乐意不乐意。
倘若他诸葛逸与赵云这位沙场骁将定下了“叔侄情分”,占便宜的人反而是他。
想明白这一点,诸葛逸心中再无纠结迟疑。
他先是整理了一下有些褶皱的长袍,径直向后退了一步,躬身揖手拜向赵云。
“侄儿诸葛逸,拜见叔父!”
行礼的过程中,诸葛逸没用表字自称来拜见赵云。
不是他不想。
而是如今的他尚未成年,父亲诸葛瑾根本未给他起个表字。
按理说。
方才临别之时,诸葛瑾是可以特事特办,提前给他定下表字的。
可不知出于何故,诸葛瑾并未提及此事。
然而。
父亲诸葛瑾虽然不曾提及,但诸葛逸则是清楚至极。
父亲是想把给自己起表字的机会,留给自己那位未来的养父诸葛亮啊。
其用意,不言而喻。
……
战船甲板上。
赵云看着向自己恭谨行礼的诸葛逸,他满意的点了点头。
“贤侄,汝既然唤我一声叔父,那我这个做叔父的,岂能没有表示?”
“啪!”
“啪!”
“啪”
随着赵云轻拍三声巴掌响起……
远处,一直跟随着赵云左右的亲军士兵闻声,立时双手托着一柄长剑走了上来。
这一幕,躬身完毕直起腰杆的诸葛逸注意到了。
起初,诸葛逸并不以为意。
只当赵云送上的是一柄不错的宝剑。
可很快。
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不但错了。
更是错的离谱。
因为映入他眼帘的长剑极为不凡。
剑身通体散发青芒,剑柄处镌刻“青釭”二字。
端详着眼前的青色长剑,这让诸葛逸想要认不出此剑的名号都难。
魏武青釭剑。
是他眼前这位银甲白袍将在长板坡上七进七出救阿斗,途中斩了负剑将军夏侯恩,缴获来的绝世宝剑。
赵云注意到了诸葛逸神色间的变化。
他微微一笑:“看来,贤侄是认出此剑的来历了!”
“正好!”
“也省的你叔父我,多费口舌加以介绍!”
然后。
赵云就像是送出了一个寻常小物件一般,毫不加以留恋的将青虹剑拿起,一把递到了诸葛逸的手中。
“现在,它是贤侄你的了!”
及至手中的冰凉触感传来,诸葛逸这回过神。
他连连对赵云回绝道:“叔父,万万不可!”
“此剑太过贵重!”
“它在你手中发挥出的效用,远比在我手中强的多。”
“再说了,我若是在此收了您送的礼物,到了父亲那里恐会责怪于我。”
诸葛逸口中说的父亲,自然不是诸葛瑾,而是诸葛亮。
谁料。
面对诸葛逸的回绝,赵云却是没好气的说道:“让你收着,你就收着!”
“军师那里,其断然不会责怪!”
“而且……”
赵云看向南郡江陵的方向,意有所指的说道:“等到了江陵,关将军和张三将军,陈到将军和主公他们,少不得要送你些见面礼!”
“那时候,难道你还要一一拒绝不成?”
“呵呵,尤其是张三将军,他可不像你的云叔父我这般好说话。”
“有可能你的回绝,在他眼中就是瞧不起他!”
赵云的一番说辞,听的诸葛逸无语至极。
他听说过强买强送,可几时见过“胁迫”着逼人收礼的!
而且。
诸葛逸发现……
经过和赵云这一段时间的相处,他感觉赵云的禀性和自己想象中的高冷白马银枪将的形象有些不太一样。
咋说呢。
过分的平易近人了些!
是因为他面对的我,是小辈的缘故吗?
还是说。
赵云的高冷寡言形象,实际上完全是后世的文学小说凭空杜撰刻画出来的?
一时间,诸葛逸有些分不清了。
(新书求收藏求评价求鲜花)
兔年春节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月21日到2月5日)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