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木府

不能不看的纳西王宫——丽江木府

.2004年10月20日金黔在线

金黔在线讯木府之于丽江,实在太重要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木府便没有丽江古城;没有丽江古城便没有今日丽江游的火爆。游丽江而不看木府犹如到北京而没进故宫一样的遗憾。

从后山俯看木府

木府正门

木府是古丽江州的知府衙门,是从明到清长达300多年世袭土司(知府)政治生活的明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滇西地区形成了多民族的部落社会,各自划地为王,自成一体,而又互相争夺,图谋扩张。丽江的纳西族在北有吐蕃南有南诏的夹缝中顺势迂回,得以生存发展。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52年)攻入昆明、大理,丽江的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为寻求更大的靠山,率先归附。朱元璋为感其诚,授予世袭土官知府,下辖四州一县,并赐一镌有“诚心报国”4字的金花带;赐他汉姓为“木”,名“木得”,从此,“阿得”便为“木得”。cuxi.org 猪猪小说网

木得任知府之后就在古城的狮子山东面营造纳西王宫,即今木府。原建筑包括牌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三清殿、配殿及住宅庭院等等,占地极大,主建筑仿北京紫禁城式样,排列于东西主轴线上。但因岁月流逝,战乱频繁,多已毁坏,如今能看见的包括主体部分为后世重建,仅为原建筑的四分之一。

走进大院首先看到的是议事厅,方形大殿,画栋雕梁,高大空旷。楼的正面挂有朱元璋等3个皇帝御赐的“诚心报国”的3块匾额,气势雄伟。厅内设有高台宝座,大有御前丹墀的味道。在它后面是万卷楼,取“读书破万卷”之意,是知府大人(土司)读书的地方。再后面是护法殿,纳西族信奉东巴教,又兼容百家,据说这是藏经和祭祀活动的所在。再往后还有玉音楼、三清殿等等,直达狮子山上。所有殿楼都独立雄踞,有宽大院坝相隔,是典型的宫殿模式。此外,在主轴线的一侧还配有若干庭院,有墙相隔,宛如紫禁城的西路后宫,名目繁多,应有尽有,是土司及家人的生活区。

最有趣的是“玉花园”。“玉”的含义应是“御”,但此处住的到底不过只是个“土皇帝”,为避大皇帝的讳,只得改用谐音为“玉”,可见当时“土皇帝”的复杂心态。后花园中,玉兰秋菊,百花齐放,古人向有“如花似玉”一说,可见花与玉原本就有因缘,叫它为玉花园有些差强人意。当初在修建之时,此处是一个川流不息的民间通道。为避免扰民,土司决定保留通道,在两楼的半腰搭天桥而过,这不仅方便了百姓,而且还使土司足不出户便能临窗观察民间生活,实在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今的参观者便都要通过这个天桥而达后山。才能看到木府的全貌。

木府是纳西土司文化的一个缩影,可看之处很多,即使在导游浮光掠影似的引领下,走完主要景点仍需1个小时,可见内容之丰富。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素来与外界文人交往密切的十三代土司木增,特地邀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丽江住了一段时间,用“八十大肴”待客,招待甚殷。二人舞文弄墨,批点文章,序典修志,传授“中原文墨”,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徐因足疾不能行走,木增挑选纳西壮汉,硬是用轿子千里迢迢将徐送回老家江阴。这段交往成为丽江历史的一段佳话。对于这样一位嘉宾,木增虽然先后特意安置于五凤楼、鸡足山等幽静之处下榻,甚至邀至木家观月赏花,但却始终没有邀入宫殿。木增心有疑惑,怕外人了解他的宫殿。不料事后徐霞客还是在他的《滇游日记》中称此建筑“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楼阁极盛,多僭制”,给后世留下一段谈资。徐霞客的评语,如今已刊刻于木府大门对面的照壁上,使人未入宫门就生发了许多好奇。

==============>>(./gzrb/g0404/)

丽江木府

“北有故宫,南有木府”跨过清泉汨汨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居民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气势,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纳西人说起“木老爷”来,就跟我们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样亲切。木老爷,从前就是这座浩大宅第的主人。简单一点说,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纳西民族的“紫禁城”。

如果说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丽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话,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它是纳西民族发展史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有学者指出,“不到木府,等于不到丽江”。留于世的明、清木府古建筑,建筑之宏伟、宫殿之辉煌、雕刻之精致、构件之玲珑、绘画之璀璨,真可谓美伦美奂,无与伦比。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尽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华与恢宏,并不亚于任何一座王公贵胄的官邸。据《丽江府志》记载,从前的木府殿堂巍峨、布局严谨,仅中轴线就有369米长,中轴线上分别有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大殿,两侧房屋罗列,楼台亭阁,数不胜数;花园回廊,风格别致。其总体建筑风格为“仿紫禁城而建”。

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一共因袭相传二十二代。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于公元1381年派出30万大军征讨云南,滇西大理段氏地方政权被明军一举击破,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从汉姓名字。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高贵,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以后。一百多年的时光教化一个民族,历代土司对儒家文化的崇敬使他们在文化上同中原文化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一致——这种一致性使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获益匪浅,更造就了木氏家族的土司作家群,这在中华各少数民族之林中是非常奇特的。

今天的木府既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招揽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让他们在游览古城风貌时,信步跨入一个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又是纳西人为自己的祖先自豪骄傲的象征。这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在明代中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纳西、白族各地方工艺风格,同时又是纳西古王国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汇聚一所的园林,它介于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之间,将天地山川清雅之气与王宫的典雅富丽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纳西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一座木府,凝聚了丽江这座世界名城的千年文明精魂和各族人民的博大智慧;这火中再生的凤凰,在古城向天长舞,舞出了盛世的辉煌,呼唤着新世纪。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较开明,不闭关自守,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化、医药、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衙署”,丽江古城很快就成为了丽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木氏土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等。

木府门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边的汉白玉建成,宽9米,高约18米,4根石柱撑着牌坊上的碑、椽、檐和坊盖,匾额上镌刻着明神宗钦赐的“忠义”二字。

这座结构宏伟、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可惜在*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木府更能显示它的王者气度。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座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座西朝东的方向。

古城周围不筑城墙,据说是因为木土司居于城中,一筑城就等于“木”字加个框成了一个“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

木氏土司背枕狮子山,山上遍植柏树,如今狮子山上还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树林,它就是“丽江十二景”之一的“黄山古柏”。除了这一片古柏林,当地民众在20世纪50-60年代义务栽种的大批柏树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狮子山极目下望,古城栉次鳞比的民居瓦房呈现出一片与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苍苍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木土司的宫廷式建筑在明代已蔚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就曾惊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明代古城居民已达千余户,民居建筑颇具规模,徐霞客曾描述当时丽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民居繁盛之景象。

===========>>(/shengnei/lijiang/)

木氏为何到明初才入城

当木氏的第位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唐朝时中原与吐蕃的关系时好时坏,最后由韦皋招抚南招,击退吐蕃,使磨些蛮居住的金沙和雅砻江一带成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交界地带;而到宋朝时期,宋太祖放弃了答对打渡河以外大片区域的治理,使滇西北地区各民族少了征战迁徙之苦,多了和平发展的机会。而元朝是以蒙古族建立的政权,由于蒙古族与藏族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比较密切的宗教文化关系,(元朝皇帝请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并创制蒙古文。)使中央政权对西藏的关系进以步改善。于是,丽江一带所具有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磨些蛮不在负有\‘守边\‘任务。

就是在这种全国民族矛盾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木祖先的注意力从军事斗争转移到经济文化发展这一问题上。

也就是从元朝起,纳西人从游牧与征战的民族变为完全定居的农耕民族,木是氏祖先开始对丽江坝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疏浚河道,排捞引水,开垦土地,并在原通安州所在地的村镇内加修了社仓等设施,使‘巩本’(仓禀村)到元朝后期已初具城镇规模,为木氏祖先的南迁创造条件。

元朝从1279年始到1368年止,总共不过90年时间,由于全国政治大局的变化,也由于丽江土司战略重心的转移,使白沙街逐渐失去原来的价值,纳西王不再顾虑有\‘敌人”敢于越过金江天堑进入丽江。战马早已放归山林,铠甲早已腐烂,刀剑已经生锈,他们曾经立脚的纳片沙坝笼罩在一片荒凉与萧瑟之中。于是,到了明朝初年,他们决定放弃白沙,迁址“巩本”-这是纳西族历史上最关键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战略转移,从此开始了纳西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当元朝统治者被明朝所取代的时候,丽江土司阿得不愿追随梁王(元未明初云南统治者)负隅顽抗,而是第一个表示归顺。因为他的祖先曾经在这种变革与选择中获益良多,他不能错过这次机遇。

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章命博友德.沐英.蓝玉.三员大将率领十万大军进兵云南,歼灭了负隅顽抗的梁王政权。丽江土司阿得赶着精心挑选的127匹丽江马,带着带着许多金银财宝,亲自到南京朝拜皇帝。(他显然知道朝拜皇帝的重要性,但元朝皇帝是自己找上门来,而明朝皇帝远在南京,他只有找个借口去拜见,才能达到政治目的)。果然,刚获得全国政权不久的朱元璋对阿得的忠心表示嘉许。据

>的记载:

阿得.......元未任通安州知州,后复升改丽江宣抚司副使。大明洪武十五年,天兵南下,克服大理等处,得率众首先归附,总兵管将军太子大师颖国公博友德等处奏闻,钦赐以木姓.....十六年奉颖国公扎付,似本俯知府,开设丽江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即后来所称之‘木府‘。木氏终于在明朝初年放弃了立足千余年的白沙,正式搬迁到\‘巩之\‘。

关于丽江城的始建时间,应从宋未元初置通安州时算起,这似乎无异议,但不少学者又把帜通安州与木氏与祖先扯在一起,得出木氏祖先创建大研镇的结论。笔者从本文第一章便指出古城起源代经济活动这一点,肯定古城是在原始村落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记载木得洪武十六年‘开设丽江府‘,进一步证明了以上观点。

其实.就连40年代在丽江生活的\‘老外\‘顾彼得也看出了这一点,他说丽江城\‘实际上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村子形成的连合体,每条街都可以村子的名字命名,例如大街是乌伯村,我住的那条大街就叫乌托村‘。

直到今天,丽江城的街港地名仍保留着‘村”.‘寨”的原意,如大石桥附近叫‘阿余灿”,八河叫‘巴坞”,还有‘串堆坞”.‘坞泊”等,都含有村寨之意。

===========>>(/gs/mx.htm)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