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一天。
惠州衙门位于梌山之上,山不高,却可俯瞰惠州城,城内外美景一览无遗。衙门知州东堂内有故相陈文惠公祠堂,又名丞相祠堂。堂前栽有一株荔枝树,品种极佳,人称“将军树”。方子容知苏轼爱吃荔枝,见荔枝成熟便邀苏轼来衙门丞相祠堂品尝美味。苏轼来到惠州后才发现原来荔枝的种类这么多,每一种的口感都各有千秋,一听说将军树的荔枝成熟了便欣然前往。方子容已命人置备酒水,准备等苏轼来了以后一同畅饮。
不一会儿,苏轼抵达丞相祠堂,抬头看着堂前荔枝树上火红的荔枝垂涎欲滴。詹范命人现场摘下荔枝,与苏轼一同饮酒吃荔枝。
由于今年气候好,荔枝大熟,产量很多,方子容将打下来的荔枝分一部分给衙门的官员们品尝,又命人装一大筐让苏轼等会儿带回给家人们吃。
“此树所结乃荔枝中的极品,你快尝尝。”duwo.org 比奇小说网
苏轼拿起一颗荔枝,剥开鲜红的外皮,将白玉般的果肉送入口中,细细品爵其味,赞叹道,“果真极品啊!”随即诗兴大发,当即作诗一首,吟诵道,“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说完觉得意犹未尽,又作诗一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支,通假字“枝”)
方子容闻后抚掌称赞。
数日后。
苏轼与邓守安在西枝江视察浮桥的建造情况。在邓守安的主持下,四十艘船已建造完毕,正在进行铁索连舟的最后环节。天气炎热,两人视察完工程返回嘉佑寺休息,刚一回到寺中,苏过递来广州知州王古寄来的信件。苏轼拆了信,读着信中所载内容,神色愈发惊愕。
邓守安询问道:“出什么事了吗?”
“敏仲说广州爆发瘟疫,病亡者不计其数,眼看疫情难以控制,听闻我当年在杭州抗疫有功,得到了朝廷的赞赏,特此向询问我询问抗疫之法。我在黄州、杭州是平息过瘟疫,但是每种瘟疫的发病机制不同,若不知广州爆发瘟疫的根本原因,我也不敢贸然用药啊!”(王古,字敏仲)
邓守安对广州非常了解,解释道:“广州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之际极易染病。只有官员及富人才能饮用刘王山井水,贫苦百姓哪能喝上干净的水。”
苏轼点头赞同:“确实,水质不好确实容易患病。广州乃商旅之人聚集之地,人口密集,一旦瘟疫发作,很容易互相传染,最终导致全城爆发,这点应该和杭州很像。”
“所以要想根治,必须改善广州城的饮水问题。”
苏轼几任知州治井凿井、修建并治理城外及城区河道、疏浚西湖引水入井等多年实战经验的积累使他对水利工程极其熟悉,所以改善广州城饮水问题的水利工程对他来说并不算难事。“我之前在杭州曾改造过城中河道,使其过百姓家门口,且置备石槽储水,如此便可就近取水,方便百姓饮用。广州完全可以效仿杭州,从城外寻一处净水引水入城,在城中改造河道,置石槽储水,以便百姓汲取。”说到此,他叹息道,“只是我对广州城的水源情况、城内外布局不太了解,朝廷又不准我擅离惠州,没法去广州实地考察一下,筹划改造方案。”
邓守安道:“这有何难,我了解啊,我可以给你画一张地图。”
苏轼急忙拿来纸笔,让邓守安画下广州城的大概布局和城外水源山峦的大致情况。邓守安画好后,指着城外一处:“这里是蒲涧山,蒲涧山有滴水岩,可将这里的水引入城中,距离不到二十里。”
两人开始详细规划工程方案,经过几次商议修改后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蒲涧山滴水岩下放置一个大石槽,砍伐五管大竹分别将其与石槽拼接起来,用麻绳缠住固定,再用漆涂一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这样大石槽的水就被这些大竹子分散成五路,分别流入城中各处,然后再在城中置备小石槽储水,以方便百姓汲取水源。建好以后,需派人定期巡视、更换破损竹管,以便可以长久地使用下去,而费用问题可以通过置办田产收租来解决。此外,苏轼还建议在每根竹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用小竹针塞进去,用来验证竹竿通塞,如此便可只替换部分堵塞的竹竿,不用全部替换,节约维护成本。方案既定,两人又预估了一下预算,以便以最少的成本完成最大的工程。
万事俱备,苏轼一连给王古写了数封信,将自己对抗瘟疫的经验和药方、邓守安对广州容易感染疫病原因的分析、他与邓守安筹划的广州引水入城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建议王古仿制他当年在杭州创办安乐坊一样也筹备一间病院收治病人等诸多事宜尽数写在信中寄往广州。
王古收到苏轼的信件后,开始着手医治病患、抗击疫情、筹备病院、改造供水等诸多事宜。
不知不觉已至六月,在苏轼的帮助下,广州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引水入城工程也已实施大半即将完工。虽然苏轼在信中再三要求王古千万不要透漏是自己的帮忙,以免被朝廷知道连累于他,但是此等善举怎能就此埋没,王古还是将此事公之于众,广州城的百姓皆对苏轼和邓守安感恩戴德。
与此同时,惠州的两桥一堤工程皆于本月修建完毕,百姓对苏轼等人感激不尽,功德相互传颂。苏轼对此甚为开心,当即作《两桥诗(并引)》、《两桥诗,东新桥》、《两桥诗,西新桥》以记之。
就在满城欢庆,共贺两座桥建成这一盛事之时,惠州也爆发了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