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章:秉笔太监

朱棣顿时送了口气。甩开膀子走进了徐王妃的府邸。

王妃的府邸乃是在元朝的基础上修建的,当年朱棣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其它诸王都是如此。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曾特地告谕诸王,要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他们新建的府邸则都要按规定办事,徐氏虽为王妃,但因朱棣的府邸乃是元朝古都,所以徐王妃所住的府邸便是元朝的后宫——延春宫。

元大都宫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大明殿为前朝,延春宫为后宫。延春阁为内廷区延春宫的主体。延春宫正南门曰延春门,一正两偏,东西七十七尺,上有重檐。延春门又有左右掖门,左曰懿范,右曰嘉则。入延春门,正北即延春阁,其址在今北京景山公园主 峰位置。延春阁东西一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一百尺,重檐三层。延春阁亦建筑在高大的殿基上,门庑制度大致与大明殿相仿。延春阁东庑外、宫城东华门内便是元朝皇后的后宫,延春宫,此刻朱棣甩开了膀子朝延春宫走了去。徐王妃一双美目在张信的脸上移动了片刻,方才转身跟着朱棣的身后朝自己的府邸走了去。

延春宫不大,朱棣沿着长长的长廊走进了进去,闻得脚步声,延春宫里一阵脚步上,跟着一个太监迎了上来,朱棣眯着眼神望了望,月色下,但见来人四五十的年纪,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两条眉毛若非灯光的照耀,朱棣几乎看不出来,白得厉害,但脸膛仍是透着此红色,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大明秉笔太监绯色袍服,头上还带着官帽,此刻见朱棣走了进来,换忙迈开了步子,弓着身子迎了上去。

“王爷……?”来人客气的冲着朱棣喊了声。

朱棣同样客气的冲着来人点了点头,道:“徐公公远道而来,不知所谓何事?“朱棣语气透着惊讶,毕竟此人乃是建文帝身边的太监,此刻突然来到府上,朱棣一时也猜不透究竟,这个秉笔太监许霆,朱棣并为深交,只知他仅凭太祖朱元璋的宠幸,由原来的目不识丁的小太监,一步一步的被擢升为御前的司礼太监,但朱元璋在临终前,曾经严令不允许太监干政,作为正统继承人的朱允炆对此自然奉为金科玉律,许霆虽未贵为秉笔太监,但在建文帝手下干的不甚得意,一般来说,秉笔太监为司礼监次辅,位尊权重仅次于掌印太监,自从朱元璋借助胡惟庸之手,废除了中国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秉笔太监因各部大臣奏章、票拟意见呈送皇帝或皇帝批示发还,都需经秉笔太监整理,故此,秉笔太监在朝中又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皇帝宠幸,他们和高级文官一样服用绯色袍服,以有别于低级宦官的青色服装。有的人还可以得到特赐蟒袍和飞鱼服、斗牛服的荣宠。他们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马,在宫内乘肩舆,这都是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他们的威风权势超过了六部尚书。

正是秉笔太监的地位如此重要,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度后, 于洪武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对宦官机构进行第一次调整时,增设了礼监司,其职权为掌宫廷礼仪。至洪武二十八年第二次全面调整时,司礼监的职权则改为掌冠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这时,司礼监虽仍排列在内监之后,但新增加的掌御前勘合、内使出门马牌等机要工作,这个就要求秉笔太监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于是,自朱元璋后,秉笔太监都要接受教育,当他们在十岁之前,就因为他们的天赋聪明而被送入宫内的“内书堂”(太监的学习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内堂的教师都是翰林院翰林,秉笔太监在‘内书堂’所受的教育和外边的世家子弟几乎没有不同;学习完后,逐步升迁,所根据的标准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有些特别优秀的秉笔太监,其文字水平竟可以修饰出于大学士之手的文章辞藻。所以他们被称为秉笔,在御前具有如上述的重要地位,决非等闲侥。

但建文帝对太监要求过于苛刻,如此一来,朝廷的太监地位无形的变得较低,久而久之,一些太监便有了意见,但建文帝毕竟是皇帝,太监的苦水一时也不好发作,许霆便是深有体会,他熬了二十年,方才熬到了秉笔太监的职位,本以为可以好好享享清福,岂料,建文帝从来有没有正眼看过他,相反将他看做低贱之人,这让许霆无能如何也接受不了!便在这时,朝廷的太监之中渐渐传出燕王朱棣的美名,他对朱棣素有耳闻,知晓这位年纪三十九岁的王爷,年仅十一岁的他被封为燕王,两年之后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与洪武二十八年,朱棣两次率军出塞,均大获全胜,一时名声鹊起。随着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薨逝,朱棣以皇四子身份位居诸王之长,亦被朱元璋视为北方柱石,可谓前途无量!鉴于建文帝的冷漠,许霆更喜欢上了这个边塞的王爷,慢慢的也开始留意了起来。恰好,他平日里和开国元勋的徐达的次子,徐增寿关系较好,这次徐增寿自建文帝处得到一处消息,不便自宫中潜入燕王府,便想通过他来将这个消息带给朱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明朝的太监的地位的演变,小景觉得在这里有必要要表述一番,希望各位书友们,不要嫌小景啰嗦,其实太监的演变很有趣的。

要说,明朝的太监,还得感谢朱元璋,虽说朱元璋生平便严令太监不得干政,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纵观明朝后期,几乎都是一部太监史,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个个都是厉害的角色,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多多少少和太监有些关联,若非太监,朱棣靖难不一定成功,当然这个是后话,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太监。

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太监的地位便显示出来了,虽说朱元璋乃是超人,一个人干四五人的活计,不成问题,但他的子孙并非超人,朱元璋死后,他的子孙很快便废除了太监不得干政的禁制令。

永乐时期,司礼监仍为宦官的一般衙门。但到宣宗朝,司礼监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宣德四年(1429年),特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而太祖不许宦官识字读书之制从此废除。内书堂直属司礼监,其主要任务是为二十四衙门提供有文化的宦官。负责记录御前文字的太监和掌封进本章、发行谕批的文书房宦官亦均出自内书堂。

伴随着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的制度应运而生。票拟出现之后,依制阁票应由皇帝亲自批答,但实际上早在宣德时期皇帝已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久,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即应运而生。正统以后,每日所奏文书,除皇帝御笔批数本外,其他都归众太监拟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楷书批写。与此同时,司礼监自身的权力和结构也进一步高涨和严密化。首先,司礼监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举凡镇守太监的调派,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东厂等大权皆归属司礼太监。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且常服亦稍异。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虽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为礼也。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

这种秉笔太监的制度及其有关限制,如果执行得当,皇帝可以成为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然而情况并不能经常如此。几十年前就曾出现过刘瑾这样权倾朝野、劣迹昭著的太监,后来的大太监,冯保更是和张居正联手,一时威力无穷。

当时,冯保既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惟一足以驾驭他的皇帝又正值冲龄,因时际会,他就得以成为一个不同于过去“无名英雄”式的宦官。当然,在小皇帝万历的心目中,绝不会想到他的大伴正在玩弄权力,贻害朝廷。冯保给人的印象是平和谨慎,虽然算不了学者,但是喜爱读书写字,弹琴下棋,有君子之风。他之得以被任为司礼太监,也有过一段曲折。原来在嘉靖时期,他已经是秉笔太监之一。隆庆时期,他被派掌管东厂。东厂是管理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据过去的成例,管厂者必升司礼太监。而由于他和大学士高拱不睦,没有能够升任这个太监中的最高职位。直到万历即位,高拱被逐,他才被太后授予此职,此后二人通力合作,创建了名噪一时的“万历新政”,这便是秉笔太监的厉害。

但内阁的设立是客观的需要,司礼监的势力则是出于皇帝主观的需要,尽管他们的权力被后人称为有宰相之实,但从制度上可看出内阁、司礼监都没有掌握独立的相权,而是被皇帝成功地分成两个部分,成为明朝皇帝集中皇权的两个政治砝码,它们各居一端,在皇帝的控制下,保证了皇权的集中和正常运行。即使皇帝疏懒、年幼或无能,这两个砝码也没有改变平衡机制的能力。明代大多数皇帝深居宫内,却能够维持统治,这不能不归功于这种平衡机制。有其利则有其弊,明代监阁体制在发挥其合理功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国家政治方面产生出宦官之祸等负面影响。

随着后来的太监和皇帝的关系越来越好,其权力几乎大过了内阁,就如明熹宗事情的超级大太监,魏忠贤,此人通过太监魏朝介绍投入王安门下,颇得信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光宗朱常洛只当了 一个月皇帝就病死了。他生前宠爱选侍李氏,要她照料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恃宠骄妒,不许朱由校与他人交谈,逐渐控制了他。朱由校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李选侍欲继续控制朱由校,让他留居乾清宫。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及阁臣刘一憬等倡言移宫,几经争执,李氏被迫移居仁寿殿。这一事件称“移宫案”,与万历时的挺击案、泰昌时的红丸案合称“三案”。 “三案”本身对魏忠贤的命运不会发生多少影响,但一些阁部大臣对“三案”态度暧昧,引起言官们的猛烈抨击,门户之见,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给魏忠贤造成一个十分有利的客观环境。

而熹宗皇帝自小由李选侍抚养,对她有依恋之情。这种关系被官僚们强迫中止,会使他对有关官员产生反感,而把感情移向其他人,诸如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李进贤等人。

王安死后,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此后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如此大的势力,几乎是达到了太监权力的顶峰了。

明代内廷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御马监(后称尚驷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十二监下设有四司八局,四司为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为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银作局、浣衣局。合称“二十四衙门”。除专司清洗内廷衣物、便器的浣衣局外,其余二十三单位皆设于紫禁城内。朱元璋即位初期,各监各局编制约百人,至明中后期,多数监局在各省州县,皆派驻直属宦官,主管与宫内需索有关的业务,并监视疆吏民情以密报内廷,宦官人数达数万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