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自从在兴南港与郭子离分别后,茅德胜便乘坐火车返回了阿劳坎港。之前的这趟旅行对他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自问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即从海军部手里得到了一艘“北极星”级轻巡洋舰和一艘“小寒”级护卫舰的建造订单,这对近些年来一直努力追赶、试图超越三位“前辈”的太平洋造船厂至关重要。毕竟,能不能造军船,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家造船厂技术实力的分水岭,太平洋造船厂如果能顺利建造完毕两艘战舰并经海军部验收合格,那么对于该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拔高也不为过的。建造两艘船只的材料该厂也已经准备好了,龙骨就用从秘鲁进口的热带大木,韧性强、硬度高、芯材抗腐蚀、耐虫蛀,相当不错了,且已经在太平洋造船厂这边阴干了不少年头,这会正好可以拿出来用。至于船肋材、船板及室内材料,也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松木、杉木应有尽有,但最多的还是山毛榉——这也是火地岛和智利南部寒冷山区的特产,非常适合造船,也时太平洋造船厂这些年来造船的首选用材。qula.org 苹果小说网
考虑到这些船未来很可能要在热带海域执行各种任务,因此海军部对这些船的船底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他们要求用涂满毛发或木焦油的薄杉板将船底包裹起来,以防止船底被杂草和藤壶附着,进而使得海蛆破坏船底,对此太平洋造船厂也准备从大鱼河厂请技师过来专门教导,严格按照他们的规程来做。至于说在船底包薄铜板预防这些问题,这不是不可以,只不过成本略微有些高,故在东岸国内并不流行,甚至可以说极少。
茅德胜乘坐的火车走走停停,最后花了两天多的时间才抵达了阿劳坎港——这比起穿越麦哲伦海峡8-15天的危险航程来说不知道快了多少——然后在随从的陪伴下,视察起了太平洋造船厂,一家拥有近两百名技术员、工匠和学徒的南铁旗下企业。
该厂得益于南铁公司近些年来的大力投资,不但技术力量增长较快,这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是相当不寻常。他们不但从第二重型机械厂进口了囊括“打铁工”系列1-3代在内的多台机器,还特别请人帮忙设计了许多风力机械,以应用南锥地区丰富到爆的风力资源,这从南锥一带遍布各地的工业风车就能看出出来——磨面、锻铁、砸石子、锯木、提水等工作几乎无处用不到工业风车。
太平洋造船厂的厂区内如今就有四台大型工业风车,都是60马力以上的,主要用来锯木和排干船坞中的海水,效率不比蒸汽动力的低,而成本却便宜了太多。当然了,他们的这种工业风车也是别处不太好复制的,盖因除了南巴塔哥尼亚地区以外,东岸其他地方的风力不但不够大,且还相当不稳定,不如常年刮着猛烈西风的阿劳坎县,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工业风车在其他地区的应用与推广。
茅德胜看着“呜呜”转动着的工业风车,一时来了兴致,便带人推开低矮的木门,进了工业风车内部的中枢机轴室。这台工业风车此刻正在轰隆做响,驱动着5台巨大的锯子来回切割着圆木,茅德胜观察发现,其零部件来源复杂,但多为木质结构,或许是为了节省成本的缘故吧。只有一些极核心的部件是钢制的,但枢轴是由从塞古鲁港拉回来的上等美洲绿心硬木制成,因为这种木材坚硬、耐磨损,而且价格便宜,这对工业生产来说极为关键。
管理工业风车的技术人员向茅德胜介绍道,这种工业风车白天用来锯木,晚上可用来排干船坞内的海水,而且还能从深井中抽取淡水并通过消防软管(橡胶制作)供水,端地是功能多样,价廉物美——比起靠蒸汽动力驱动的这套系统来说,总投资便宜了10-20%——且日常运营成本更低,毕竟它是靠风力驱动,不用烧煤或木柴。
而除了木材外,太平洋造船厂却不能生产太多的其他零部件,只能从本土进口,因为南锥地区的工业基础毕竟比不上北方核心地区。这些零部件数量繁多,从笨重的锚链、压舱石,到相对轻便的蒙皮、缆绳、帆布等一切装备,甚至就连指南针、烛台、餐具、吊床都得从罗洽县一一采购,也是麻烦得紧。不过,对于智利地区来说,有一家成规模、上档次的造船厂,这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当地还有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的时候,不是么?
参观完了太平洋造船厂后,茅德胜没有过多耽搁,第二天便搭乘一艘南铁公司的捕鲸船北上去了毛林港——中途在庆丰县的种子培育中心视察了一下对马铃薯良种的培育(当地的马铃薯基因资源十分丰富,毕竟是这个星球上马铃薯最初的发源地)——并于1665年9月15日下午抵达了毛林港这座著名的东南太平洋贸易港市。
毛林港这些年来的发展不能说坏,但确实也谈不上多好,且渐渐有了停滞的迹象。这一方面是因为南铁公司业务增幅放缓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他港口的开埠,使得毛林城失去了它赖以发家的垄断贸易地位,因此渐渐衰落也就实属正常了。而这座兴建于蛮荒之地的前走私贸易城市一旦衰落,那么这里的人气流失也是相当之快速的,君不见,大批西班牙及梅斯蒂索商人收拾行李返回瓦尔帕莱索、利马、基多等地继续经商后,这里的殖民者数量在数年内锐减了六七成,让人惊愕无比。
不过西班牙和梅斯蒂索人减少了,但东岸人的数量可一点都没减少。比如原本就被大量非法越境垦殖的东岸人盘踞的毛林港,在大量西班牙人离开后,他们留下的空白迅速被东岸人所填补,一群群的二代国民、淮安府移民及立窝尼亚人涌入这边,开荒、伐木、捕鱼的同时,也将南铁公司的触角不断向附近地区延伸——
根据南铁公司最新的资料显示,最近数年来,东岸移民在附近又形成了多个定居点,分别是位于后世卡尔布科港附近的芦台乡、位于后世科查莫小镇附近的北条乡、位于后世里奥内格罗(RioNegro)小镇附近的安陵乡、位于后世山里拉米雷斯港附近的枣强乡,以及一个自发地向内陆地区拓荒形成的定居点弓高乡——位于后世LosMuermos小镇附近。
这五个新设定居点都是这些年来,南铁公司组织移民在西班牙殖民者眼皮子底下一步步拓展出来的新领地(除枣强乡外都位于西班牙王国领土范围内)。西班牙人也一度想管管东岸人肆无忌惮的越界垦殖行为,不过在南铁公司及其背后的华夏东岸共和国政府的不断努力下,这些越界垦殖行为依然顽强地进行了下去,并看起来在与西班牙人的移民竞赛中获得了完胜——在智利中南部地区,西班牙及梅斯蒂索人的人口数量是毫无疑问的负增长,而东岸人则是正增长,高下立判。
平心而论,智利南部地区虽然气候偏潮湿、阴冷(这从广布的针叶林就能看出来,智利南部有地球上极少见的温带针叶林),降水较多,和北半球的英伦诸岛有些类似,但其土壤的肥沃程度着实是不低的。这大概得益于智利境内密密麻麻的火山群吧,火山历年喷发给智利中南部地区的土壤带来了充足的营养物质,种下的作物产量极高,因此虽然这里一年四季都较为潮湿、阴冷,但就南铁公司这些年来的调查所见,小麦、黑麦、大麦、土豆、红薯、苜蓿、萝卜等农作物的产量也是相当不低的,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农业地区了。
而且这还是智利阴冷潮湿的南部了,如果是在阳光明媚的中部谷地——比如圣地亚哥、奇廉、特木科一线——肥沃的土壤、优美的环境以及蜿蜒曲折的河流,一切的一切,都给农业生产与开发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后世这里也确实是智利著名的谷物、水果、葡萄酒和牲畜的主产区,相当有名。可惜西班牙人从没把握好这么肥沃的土地,他们除了在意智利境内几个小型的银矿之外,其他一切都觉得无足轻重。但东岸人都是农民,不是矿工,他们更在意能给大家带来谷物、水果和肉食的农业区,因此可以想见的是,未来东岸移民一步步从智利南部向北蚕食,也是应有之意了,谁让你西班牙王国在这么广阔的土地上压根就没几个人呢?天下土地,本来就是“有德者”居之嘛,这也是东岸人一贯秉持的理念。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华夏东岸共和国要想成为彻彻底底的两洋国家(虽然现在已经差不多是了),那么相对肥沃的智利中南部地区就是不可能放弃的了。而且,因为控扼太平洋的缘故,智利地区也必将发展起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以支撑起东岸人对太平洋的雄兴壮志。可以说,智利在未来的东岸版图内,也是属于核心地区之一的,虽然这里可能会时不时遭受地震及火山喷发的困扰,但你总不能因为这些就发起对智利的投入与建设了吧,不然你还怎么制霸太平洋?
“智利南部地区的定居点设立按部就班即可,不需要太密集,要考虑到当地的环境与气候。关于这方面,国家开拓总局是专家,他们会给我们提出稳妥的建议的。”下榻于毛林城郊外某座小型别墅内后,南铁总裁茅德胜解下了外衣和围巾,打开了酒柜,给自己倒了杯智利进口的葡萄酒后,朝自己的下属们说道:“这和西班牙人不搭界,是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搞。智利南部岛群密布,渔业资源丰富,无论是鲸、竹荚鱼、鲑鱼还是淡水的鳟鱼,产量都非常大,所以不要以为那里是不毛之地,该设的定居点还是要设的,但人数不宜为多,每个定居点几百人也就差不多了。”
茅德胜一上来就提出了未来南锥地区发展的纲领性的东西,因此众人都放下了手里忙活着的东西,仔细地听了起来,只听茅大总裁继续说道:“我们最主要的人力资源,还是要放到毛林港这边!现在庆丰、清河、观海三县也算是初步挣扎起来了,有一定的产出可以支援向外部拓展了,那么将我们的移民逐渐铺满毛林河口一带,甚至继续向北越过巴里奥斯港(后世蒙特港),深入到适宜耕作的南部谷地深处,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西班牙王国在智利具体有多少人我不清楚,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尤其是阿劳坎人大量损失的情况下,其总数肯定是少于二十万的,其中半岛人和梅斯蒂索人的数量就更少了。面对这样一种大好局面,我认为我们不再需要掩饰自己的态度了,越界垦殖的脚步要加快,当地的西班牙殖民官员能收买的就收买,不能收买的就别去管他,他们根本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要说真正制约我们在智利地区大发展的,还是这里相对稀少的人口数量啊,至少在短期内,我们是看不到本土大规模往这边放人的可能性了。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尽力将这边的工作做好,一旦未来彻底拿下了这片土地,我们也能立刻展开大规模的移民行动。”
茅德胜的话其实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如今南锥地区所面临的困境,即分配过来的移民数量实在是太少了。若是说多年前本土偶尔还分个两三千移民到南巴塔哥尼亚的话,近十年来几乎已经完全停止了,南锥地区的移民补充,几乎全靠自己一力支撑起来的南太平洋移民航线,而这条航线的艰难程度,大概只有常年跑这条线的人才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