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追封

认真思考起来,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

刚才复仇军的代表表现,就十分的可疑,因为对方好像十分关心赵海清的事情,当时周易还以为,是赵海清十二太保的名头,让对方才会如此信任的。

看来阴差阳错的,赵海清还是帮了不少忙,最少复仇军很可能是他的缘故,才会如此果断的。

可惜到底是当初死去的三位太保哪一位,那就不太清楚了,戴毅也只是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判定对方是十二太保之一。可是戴毅和那些太保,又不是都熟悉。

尤其是坐镇西境的那三位,其他的太保,在京都多多少少见过几面,可是西境的那三位,是实实在在没见过。

“行!既然如此,这件事就先放着,等有机会再寻求真相吧,现在再说说另外两支的底细。

复仇军如果是这来历的话,确实可以成为盟友,断然不可能和佛国有回旋的余地,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他越是厉害,佛国也就越要头疼了。”

周易岔开了话题,毕竟大概了解就行了。戴毅也说了,对方戴着面具,他也不是很清楚。

难不成是这位勾结了金蝉子,害死了义兄。或者说被利用了,感觉对不起自己的义父,所以才没有回京都,要一个人复仇。

不管真相如何,和现在的周易没有太大的关系。他自己还没有站稳脚跟,更不可能为谁洗刷青白。

“这个复/**的首领,是原本夏余州的城卫统领严克,当初微臣还以为,夏余州陷落,严克他们都战死了。

没有想到的是,严克竟然活了下来,听说是最后关头,刺史不想死后背负骂名,遂决定与州府共存亡,把自己逃生的机会让给了严克,刺史大人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说道这里的时候,戴毅也忍不住伤感了起来。

让他们这种文人理政还可以,让他们打仗的话,确实都不怎么样。

刺史大人是文官,没能守护住夏余州,甘愿以死明志,也算是体现了文人最后一点风骨,自古以来,名这种东西,不知道害死了多少忠臣的命。

他原本是有机会活下来的,可是不愿意背负骂名,独自苟活于世。自古以来,文臣殉城的案例数不胜数。

周易也沉默了许久,他也说不出自己现在是什么感觉。

忠诚是有了,然而却死的没有价值。是说他们愚忠吗?还是说他们死板,太在乎脸面了。

对比起这些人,周易可没有殉城的觉悟。京都城破之前,他就已经假死脱身了,因此感悟不到他们当时的心情。

就因为自己做不到,别人做到了,才觉得对方伟大。

“唉,陛下恕罪,微臣刚才感触有点多了,还请陛下原谅。”

“戴先生何错之有,他是我大乾的忠臣,戴先生感触,说明对我大乾,还是抱有幻想的,朕应该高兴才对。”

戴毅没有接周易这句话,只是拱了拱手道,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严统领因为当初刺史的原因活了下来,所以对佛国非常的痛恨,同时也发誓为刺史大人报仇。

他一直没有投靠佛国,依旧以大乾的身份自居,组建了这个复/**,对佛国进行报复。不过因为自身本领有限,一直被佛国从夏余州打到了宁守关这里。

当初要不是铁仇的原因,恐怕已经被灭了。

虽然大本事没有,但是小能力还是有点的。再加上他比较谨慎,佛国设计的很多陷阱,都没把他给杀死,反而被他一次次逃脱,一直打到了这里来。”

想想也对,大浪淘沙,那些没本事的人,都已经被剿灭了,剩下的那些,自然都是有本事的了,很容易理解。

“不瞒陛下,微臣能和这些反抗军联系上,还多亏了严克从中牵线搭桥,所以微臣就成了反抗军在宁守关的代言人。

毕竟微臣和严克,多多少少还是认识的。尤其是在夏余州,也是认识十几年了,毕竟微臣是当地有声望的文人,严克又是那里的统领。

自然而然的,我们也算是老熟人。可能是了解微臣的品行,所以对微臣还算是信任。知道微臣的消息,而且在这里比较落寞,所以就推荐了微臣。

看陛下的意思,恐怕是想要收服这些反抗军吧。如果真的如此的话,微臣觉得,这个严克被收服的可能性最大了。

因为他一直都是打着大乾的名义,而其他的很多反抗军,都是打着反抗佛国的名义,这一点上还算有本质的区别。

不仅名义上这么做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他依旧以自己以前的旧官身自居,只不过大家喜欢叫他首领而已,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将军。

毕竟他的人,九层九都不是士兵,都是一些受到佛国迫害的人,自然不懂什么太多的规矩。

能力虽然一般,但是品行方面微臣可以给他打包票,只要陛下愿意接受他的话,恐怕他是最有可能投靠陛下的。

因为微臣和他接触的多,他最大的想法,恐怕就是希望给夏余州刺史,求得一个名声。只要陛下能够满足这个要求,一起的问题都不大。”

就是以朝廷的名义,对于一些已经死去的人进行褒奖或者追封,其实实际好处没有多少,只是一种荣誉而已,一种流传千古的荣誉。

而且追封的话,一般都是追封爵位之类的,实物奖励却很少很少。

同时,这种死后的追封,爵位都是无法传承给子孙的,只是当事人享有。

不过子孙后代虽然得不到实质性的好处,但是却有很多的隐形好处。那就是所谓的家室了,以后后代子孙,也算是名门之后。

而且无论是当地官府还是百姓,多多少少都要给这种家族一些面子,成为一地的象征。按照现在人的思维来说,算是一地的文化了。

以后跟别人说的时候,我们那出了谁谁谁,这你都不知道,也太没有见识了,当初皇帝还下旨追封的,连皇帝陛下都认可他的功绩。

当地人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用当地的名人教育孩子,长大后要像什么人学习。而当事人家族虽然没有继承下来爵位,也会得到当地人尊重的,这也都是隐形好处。

不是说,追封的所有人都能名传千古,毕竟有的追封,都是出于政/治考量。但是也确实有很多名人,因为这种形式流传了下来。

尤其是对于朝廷而言,这种不是因为朝廷原因,才直接导致死亡的英雄,对他们进行追封,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朝廷只损失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爵位,还是不能继承的。毕竟各朝廷,都十分忌讳封爵,但是对于死人,却非常大方。

这能够显示出朝廷的大度与胸怀,还能激励士气,团结民众等等好处。

对于被追封的人来说,成就了他的名声,真的可能流传千古。对于他的家族来说,也会有很多隐形的红利,让他们的子孙,可以享受很多年。

所以说,这是两利的事情,对于周易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可是这些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一个统一的朝廷才可以。不是说随便一个势力宣布建国,对于其他人进行追封,历史就会认可的,毕竟没有这个名义。

即使天下大乱了,这依旧是大乾朝廷的,在新朝廷建立之前,都属于大乾朝廷的末期阶段,如果大乾朝廷能够继续,这就属于大乾中间的一次叛乱之类的。

要不然,为何后乾没有追封陈虎,北境没有追封吴尚云。可能也追封了,但是只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