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首周末票房
中国剧院内,《音乐之声》正在上映。
影片开头就是一段航拍。
彩色画面上,显示的是奥地利那美丽的风光景色。这个时代的人,很少有看到过那么长的一段从天空往下拍的电影。看得所有人的脚心都有些发软的感觉,心里又有些激动不已。
天空、白云、山川、河流、湖泊、森林、白雪、阳光……伴随着风声和鸟鸣声,一一呈现到观众面前。背景音乐由无到有,镜头慢慢降低,开始看到城镇、居民住所和城堡,然后伴随着音乐声的提升,来到了山坡上。
站在山坡的是一个身穿朴素服装的女主角玛利亚,只见她张开双臂,在大自然中歌唱道:“音乐声回荡在群山之间,传唱千年的歌声在飘荡…….”
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起来,紧盯着玛利亚的身影。
看她在草丛中、树林里、小溪旁跳舞歌唱,歌声停止后,远处传来修道院的钟声,玛利亚急急忙忙奔跑。
此时才出现导演和演员信息,上面没有乔尼的名字。
这让一些人暗地里奇怪不已。
普通观众并不知晓这部电影拍摄过程如何曲折,以及福克斯影业在好莱坞里掀起的风波,但是对于消息灵通的记者和圈内人士来说,他们却清楚没有乔尼的话,《音乐之声》怕是无法完成。
“竟然真的如此淡泊名利?”某位专业影评人提笔在纸上点了几下,考虑是否要在文章中提一嘴。
银幕上剧情迅速推进。
人们很快看到,女院长和两名嬷嬷在讨论玛利亚的去留问题。
观众们一下子就为这个性格活泼的修女担忧起来,很快,他们就看到玛利亚离开修道院时,由担忧到充满信心的过程。
离开修道院的玛利亚如逃离牢笼的小鸟,无比的欢快地又唱又跳起来。
在这里,观众们对玛利亚的那段熟悉的歌舞会心一笑。这很显然就是导演在向经典歌舞《雨中曲》致敬,同时大家也对玛利亚的未来有了期盼。
镜头一转,玛利亚作为老师进入冯特拉普家族的庄园。
很快,人们看到了海军上校如同对待士兵一般对孩子。上校用哨子召唤孩子,以及机灵活泼的孩子们作弄玛利亚等等,这些都让人看得开心不已。
作为音乐喜剧电影,能够让人笑出声来就算成功了,若是还能笑中带泪的话,那电影质量已经超过市面上大部分作品。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除了电视台上最受观众喜爱的几首mV,还有好几首非常经典的歌曲。
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
它们非常完美地嵌入在电影剧情中,比电视台播放的mV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情感和内涵,从而成为观众们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雪绒花》!
许多人都以为这是奥地利民歌,其实它也是新歌,并非改编自民歌。而且,事实上,这是作曲者所作的最后一首歌。那时他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所剩无几,所以,歌里显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也可以说是他最后的心声。
当男爵夫人出现时,人们本以为她就是影片的“大反派”。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她并未阻碍玛利亚和冯特拉普上校的恋情,甚至有意无意的推了一把。
在男爵夫人的促使下,上校很快认清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所以观众们先是略微一惊,然后很快被银幕上男爵夫人的贵族风范给深深吸引,沉浸在电影故事之中。
还有观众忍不住发出叹息的声音。
甚至有人低声说道:“真是可惜了,男爵夫人也不错啊。那么好,还着爱上校,却得不到上校的爱。”
“嘘!不说话,专心看电影!”旁边马上有人提醒说。
玛利亚与上校越走越近,两人终于结了婚。
可惜的是,刚刚度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就被纳脆给打碎了。德国纳脆占领了奥地利,压迫着当地的人们,屈服于独裁统治之下。
此时距离二战结束才过了17年不到,德国法西斯给当时世界留下的阴影,依然铭记在世人心中。观众们对纳粹的暴行依旧深恶痛绝,对上校一家人抱以无比的同情,纷纷希望他们能够逃脱已经被占领了的奥地利。
看着上校他们半夜出逃,结果被德国人给拦下来,然后一路护送到剧院里表演。
上校和孩子们的表演,既有趣又好看,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上校的那首《雪绒花》,不仅让影片里的观众唱了起来,就连现实中的观众也跟着低声唱着。
看到这一幕惊人场景,乔尼有些不能理解。
毕竟他来自后世,也没有经历过二战,无法理解笼罩在当时人们头上的战争阴云带来的压迫感。
几乎所有人都跟着上校唱起这首歌来,整个剧院里回响起《雪绒花》的歌声。
这代表了人们不屈服于独裁统治,向往自由的心愿。
琼哈里斯紧紧的握住乔尼的手,在他耳边低声说:“乔乔,你拍得实在是太好了!太感人了。”
在此之前,她没有提前看过影片,所以现在非常的投入。
苏西也同样没料到,这部影片经过剪辑之后,竟然会那么感人,她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银幕。
历尽风险之后,上校一家终于死里逃生,翻过了高山,穿越山脉,离开了奥地利。最终得到阿美莉卡人麦克叔叔的帮助,远渡重洋来到自由大陆。
这就是主旋律电影的一大特征。
虽然逻辑上说得过去,但实际上跟史实并不相符,可若是加上这一段内容进去,却能够让阿美莉卡观众心中暗爽不已。
至于海外版本,那可以剪掉这一两分钟不到的内容。
当影片剧终的字样出现时,人们依旧沉浸在电影故事里头,过了好一会,才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乔尼看到人们的反应时,知道这部电影总算成功了!
…….
《音乐之声》首映大获成功!
观影人数和上座率不断飙升,它是在周五上映,很快周六和周末电影院外面就排满了队伍购买电影票,可是想要看电影的人太多,他们只能提前预定电影票。
据说有些电影院的票卖到了下一周。
等到周末数据出来时,震惊了一大片业内人士。
“一千三百万!首周末票房是一千三百万!”
谢泼德连夜地打电话给乔尼报喜:“这次我们白日梦想家要一炮而红了!根据市场部门的分析,很有可能打破电影票房的历史记录!”
乔尼却感觉有点不解:“才一千三百万,怎么可能打破得了记录?我记得《乱世佳人》(飘)的票房是1亿9867万美金吧?”
“应该是这样算计的……”
谢泼德马上给乔尼科普了一下相关知识。
根据电影市场的惯例,通常首周末的票房会占到总票房的40%-60%左右。
因此,如果一部电影的首周末票房为1,300万美元,那么其总票房可能在3,250万到亿美元之间。当然,具体的总票房还需要考虑该电影类型、曝光度、竞争情况等多个因素来综合判断。
“这区间也太大了,需要很高的上座率才行!”
乔尼记得《乱世佳人》的票房始终排在首位,直到《音乐之声》的上映才打破对方的票房纪录。
“是的,我们就是根据多个因素来综合判断后,有很大概率能够让票房突破两亿美金……老板您的mV创意实在太好了,凡是在电视台看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再经过市场口碑宣传,很多人都会选择走进电影院观看更完整的内容。”
谢泼德这番话倒不是拍马屁,而是心中有感而发。
mV这种短片宣传方式既能传达出电影精彩片段,又能吸引观众去追逐更多内容,估计以后会有很多电影模仿这种手段。
乔尼顿时了然,自己无意中给《音乐之声》上了一层bUFF效果。
不过他对于票房能否破纪录并不太关心,因为苹果唱片公司那边提供的数据更是令人惊喜,《音乐之声》的电影歌曲唱片大受欢迎,同名唱片专辑上市直接空降公告牌前三名。
估计这张唱片专辑本月就能够卖上百万张。
而且数据曲线还不断向上攀升,这可比票房数据要坚挺多了,细水长流下来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值。
与此同时,世界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了这部票房大爆的电影,对它的评价如下: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这不仅是一部很有艺术性的电影,也是一部充满热情、感人肺腑的电影。
《好莱坞报道》:这是一部品质优秀的音乐剧电影,能够吸引到各种观众。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这部电影展示了音乐和浪漫的完美结合,又通过深刻探讨人类的永恒话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剧片,其歌曲成为经典,强烈推荐观看。
《时代周刊》: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将会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
大多数媒体报纸都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只有少数电影娱乐杂志说它情节庸俗、人设毫无新意等等。
这些批评者要么是想要哗众取宠,要么就是福克斯影业豢养的笔杆子。
其中也有记者报道说,这部电影的真正导演其实不是罗伯特怀斯,而是苹果唱片公司总裁乔尼乔亚斯。
他们从剧组工作人员口中挖到了一些拍摄秘闻,从而质疑罗伯特怀斯的导演能力是否受到车祸影响,以致做出了这种沽名钓誉的事情来。
此类报道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很快就平息了下去。
只不过是为关注披头士的乐迷增添了茶余饭后的的谈资,毕竟他还是乐队的经纪人和替补鼓手,算是众多乐迷心中的“披头士第五人”。
《音乐之声》的票房如同市场部门预计的那样,一路高歌猛进,上座率不曾有太大的衰减,甚至在周末的时候还会逆势增长。
“真的很有可能达到两亿票房,打破《乱世佳人》的票房纪录!”谢泼德喜不自禁地对搭档朱罗说道:“看来我们得要抓紧《雌雄大盗》的拍摄工作了。”
“没错!”朱罗点了点头说:赚钱的事情可不能拖延了。”
他们两人在好莱坞混迹多年,算是见多识广的圈内人,却也被乔尼给彻底折服了。
从《蒂凡尼的早餐》开始算起,《一夜狂欢》、《真假披头士》和《音乐之声》等电影项目,乔尼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和实力。
他们非常清楚,想让每一部电影都赚钱有多困难。
好莱坞电影公司就像赌徒,通常这一部是爆款电影,下一部就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
所以现在乔尼说什么,他们都会认真的思考,并努力的去执行。若是无法理解的话,那就是自己水平不够,无法体会其中真意。
《雌雄大盗》的导演阿瑟·佩恩是1962年的最佳导演提名者之一,虽然没有获得该奖项,却证明了他拥有不错的导演能力。
况且还他是乔尼钦定的导演,所以谢泼德和朱罗两人都对此毫无意见。
而剧组在阿瑟的努力下很快就完成了前期工作,包括剧本编写、演员选角和道具准备等等。
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准备工作,《雌雄大盗》已经开拍了一个多星期。
目前似乎一切都十分的顺利,除了女主角玛丽莲梦露偶尔“状况频发”,弄得拍摄工作经常需要停下来等她之外,再也没有像福克斯影业那样针对他们搞事情。
抱着这样的心情,两人来到剧组探班。
结果却看到情况似乎跟说的不太一样,大家都在无所事事的等待,而导演阿瑟则不停的在跟剧组工作人员说工作安排,时不时还叫停改正某些人的做法。
“这是怎么一回事?”
谢泼德找到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仔细询问才得知阿瑟的想法与众不同,有很多镜头都是好莱坞从未拍过的,于是每拍一个场景就得反复测试反复调整,直到导演感到满意为止。
“若是再这样下去,恐怕得要等到明年夏天才能拍完了!”制片人对两人大倒苦水,想要他们施加一下压力,让导演不用那么拼命追求艺术性,还是先保证电影能够按时拍完再说其他。
“嗯……”谢泼德皱眉思索待会要怎么做才行。
“我们先看一下再说!”朱罗作为导演,自然明白阿瑟这样做反而证明不是平庸之辈,而是属于那种有野心和追求的电影人。
于是两人就这样站在一旁看了半天,却始终搞不懂导演阿瑟想要做什么。
“你看懂了吗?”
“这似乎是一种新浪潮主义电影的拍摄方式,我只是听来自欧洲的电影人提起过,也曾经看过几部电影,但是……”朱罗忽然觉得自己有点落伍了,否则不可能连同行的手法都看不明白。
“新浪潮主义电影?”谢泼德表示自己孤陋寡闻了,听不懂这种电影跟传统电影有什么区别。
“是的,我也只是听说过这个词,却不太清楚……”朱罗不知道也很正常,因为这种新浪潮电影也是刚刚开始兴起来。
此时,导演阿瑟已经停止拍摄工作,并且走过来向两人解释了一下:“新浪潮主义是近年起源于法国的电影运动,它的诞生源于对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社会政治体制的批判。”
事实上,新浪潮主义的核心人物是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艾里克·罗默等导演和批评家,他们的作品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久经沙场的电影语言和形式。
新浪潮主义电影最初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的故事情节和非线性结构的叙事手法,这种风格使得观众不再关注传统叙事框架中的各种完整元素,而是更加注重个别感知和日常生活中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上的细节。
同时,新浪潮主义电影还借鉴了电影内容上由法国《新》运动发展而来的文化思想,例如对日常生活和群体行为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等。
这种电影诞生没多久,还是处于萌芽状态。
但在1960年代早期,新浪潮主义电影已经渐入佳境,其中比较着名的电影包括1960年上映的《拥抱》(
eathless)等。
尽管这些电影并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价值和成功,但它们受到了很多年轻导演和观众的激赏,这种影响力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一股广泛的电影浪潮,并开始对其他国家的电影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泼德和朱罗两人听了不免有些担心:“这样的电影能被观众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