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78年——前828年厉王好利,国人袭之。厉王出奔于彘。大臣周、召二公“共和行政”。
公元前878年,第十代周王周厉王即位。
周厉王的确很厉害。他一反前几代周王懦弱形象,带兵转着圈打。谁敢炸刺就教训谁。淮夷(属于东夷)、西戎、荆蛮(楚国)、皞狁([hàoyun]属于北狄),东南西北打了一整圈。楚国国君熊渠一看他这么厉害,偷偷取消了王号。诸侯也被他整治得服服帖帖。
按照金文记载,在征淮夷的过程中,他把鄂国灭了国。
鄂国原本臣服周王朝,不知道怎么后来叛变了,不但叛变还领着淮夷杀向周国。周厉王大怒,调动西六师、殷八师反攻淮夷。周厉王下令:“扑伐噩鄂侯驭方,勿遗寿幼”。意思是说,把鄂国给我灭了以后,男女老幼一个不留。
有“勿遗寿幼”铭文的铜鼎是二十世纪出土的,当时“勿遗寿幼”成为周厉王“暴虐”的例证。但是二十一世纪又出土一个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显示鄂国在周厉王之后依然存在,只不过从湖北迁到了河南。这也就是说“勿遗寿幼”的命令并没有被执行。另外有铜鼎显示,鄂国跟周国有联姻。可能是因为这个关系,周厉王“勿遗寿幼”的命令只是一句气话。
周厉王武功出色。
但是打仗是需要钱的。
前面的几个周王之所以那么软蛋主要是因为囊中羞涩,打不起仗。
周厉王财大气粗,不服就干。
他之所以那么有钱是因为他找到了敛财的法子。
他这个敛财的法子是“专利”。他这个“专利”可不是什么科研成果,而是天子专有之利,也就是垄断经营利润。
他宣布全国的山林江湖都收归国有,山里的、水里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周王。任何人打渔、打猎、打柴、采药、采矿,都需要向交纳“专利”税。熊猫小说网首发 www..
这项改革措施引起诸侯和百姓的普遍不满。以前山林江湖是公用的,不收税,随便打猎捕鱼。如果收税也该是诸侯收。这块地方分封给哪个诸侯就由哪个诸侯负责管理,收不收税诸侯说了算。周厉王一道命令把山林江湖收归己有,诸侯不满,老百姓更不满。
“专利”法一出,民声鼎沸,靠山林江湖谋生的那些人反应强烈。
《诗经》里有个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就是讽刺周厉王的。百姓把周厉王比做窃取别人劳动果实的大老鼠,甚至直言周厉王是“贪人败类”。《史记》也批评周厉王此举显得过于“好利”。
但是周厉王也是没辙。不收专利税他还有什么好法增加财政收入?周王室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因为不断地分封越来越少,税赋也越来越少。本来诸侯的朝贡可以弥补周王室一部分税赋的损失,但随着周王室对诸侯控制力降低,很多诸侯不来朝贡,这方面的收入也大幅降低。没钱赏赐怎么巩固诸侯的忠诚?没钱供养军队怎么抵御外族入侵?周厉王上台时诸侯反叛,外夷作乱,这都需要派军队去平定。可打仗需要钱啊。无论使用自己的嫡系军队还是调动诸侯的军队都要花钱。可周王室入不敷出打不起仗。周厉王必须想办法搞钱。除了“专利”,他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但是他这样搞肯定免不了挨骂。动了别人蛋糕怎么可能不挨骂。诸侯也骂。国人也骂。
《史记》说“国人谤王”。这里的“谤”不是诽谤的意思,是公开指责的意思。
周厉王被骂急了,下令“弥谤”。谁敢再“谤王”就杀谁。周厉王大开杀戒。血雨腥风笼罩之下,“路人相遇,示之以目,不敢轻言”。
周厉王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说:你看我有法子管住他们的嘴不?
这个召公不是周武王时代的召公,是老召公的后人小召公。老召公和老周公是周武王的重臣。他们的后人小召公和小召公是周厉王的重臣。他们的爵位和官职都是可以世袭的。
召公劝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百姓之口比堵住河口的后果还严重,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周厉王无动于衷。
周厉王不但想垄断天下财富,还想垄断天下的言论,最终激起国人反抗。
国人是指生活在城里具有非农户口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生活在城外的农民、渔民、猎人被称为“野人”——田野中人。
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举着棍棒、工具包围了王宫。
周厉王下令调兵镇压。但是他的将军告诉他,军人都来自于国人,你能指望国人镇压国人吗?
把守王宫的卫士不但没有拦阻暴动的百姓,反而带领他们冲入王宫。周厉王只得仓皇逃出王宫,躲到彘(山西霍县)再也不敢回去。
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周厉王跑了,诸侯推举召公和周公出面收拾残局。
有说法,这次暴动其实是诸侯联手发动的军事政变。为首的就是召公和周公。“公卿惧诛而祸作”。他们担心抵制周厉王的改革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发动政变推翻了周厉王。
召公和周公共摄国政,称周召“共和”。
此“共和”和共和国的“共和”是两码事,只是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而已。
不过也可以理解成虚君共和。周王并被没有废黜,只是丧失了权力,类似于“统而不治”。周公召公做为摄政,相当于内阁总理和国会议长。
周召开始摄政的那一年被定为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中国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连续的纪年。之前的历史没有纪年都是靠考古文物推断或者根据古书的记载连蒙带猜,非常不准确。有了纪年以后,什么时候发生过什么事一目了然。纪年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实行“共和”。
对于“共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也就是说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而《竹书纪年》说“共伯和摄行天子事”。也就是共国的国君共和临时代理国政。也有说法共和是卫国的公子。清华所藏的简书说是“龙伯和立”。也就是说龙国国君龙和自立为王。也有说法“龙”跟“共”是通假字。龙伯和就是共伯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又说“共和元年,厉王子居召公宫,是为宣王。王少,大臣共和行政。”也就是说因为周宣王年少,朝中大臣们暂时代理国政。言外之意,周厉王虽然没被废黜,但已经成了“太上皇”。大臣们自封为托孤之臣,帮周宣王打理国政。
西周的“共和”到底是怎么回事成了一本糊涂账。但不管哪种说法都跟现在的“共和”不是一码事。也就是说,西周“共和”不代表中国在西周晚期进入民主政治阶段。
“共和”延续了十四年。
在此期间,一个叫“伯龢([hé]同和)父”的人出现在金文中代替周王赏赐诸侯。史学家认为这个“伯龢父”就是共伯和。也就是说周夷王的弟弟共伯和代理周王。
按照《史记》的说法,“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年号改了,说明周厉王已经被废黜了。
只是“共和”的年号究竟是周公召公还是共伯和的不得而知。或者说只有“二相”没有王还是说周公召公是共伯和的“二相”不清楚。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纪年还是用周厉王的年号。这说明周厉王没有被废黜,只是被强行停职了而已。
不管王朝谁说了算,但周王朝已经乱了。东夷、荊蛮、西戎、北狄趁机跑出来作乱。
“共和”期间,周厉王一直躲在彘,造反派占据了京城,两方倒也相安无事。大概是周厉王无力反攻,造反派也不愿担负弑君的罪名,两方就这么僵持着。直到十几年后周厉王老死。
周厉王死后,周宣王继位。周公召公或者共伯和、龙伯和把政权还给周宣王。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周厉王死后共伯和想继位,但周公召公说服他让周宣王继位。
“共和”的最后五年连续大旱。按照古人的说法,这是老天爷不满意了。周公召公劝共伯和不要违背天意,还政于周宣王。共伯和最终放弃篡位的想法。“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
周宣王即位后给老爸定的谥号为“厉”,意为“杀戮无辜”,以示划清界限。
周厉王利用高压手段推行遭人诟病的“专利”,动用残酷镇压手段“弥谤”,得个恶谥也是活该。但是后人把他跟夏桀、商纣相提并论就有点过了。周厉王只是思想超前,手段强硬,没有生活腐败酒池肉林之类的问题。
“专利”在当时遭人诟病,但后来被各朝各代效仿。专利扩展成涉及方方面面的税收、专营、垄断经营。“专利”政策被称为财税改革。
他垄断山川的政策其实还起到了“削藩”的效果,削弱诸侯加强自身。这个改革理念也被后世帝王吸收,纷纷开始削藩,消除分封制给君权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