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芝加哥之行(一)

(求订阅!求票票!)

海军部方面一是受到了盟友方面的施压,希望通过这部电影,重新唤起人们对日落帝国的重视;

二是要将这段历史狠狠的记录在镜头下,将德国钉在耻辱柱上。

这一波叫杀人诛心,打赢还不够,还要嘲笑你一百年。

这要是让德国人知道了,他们拿日落帝国没辙,找自己一平头老百姓报仇还不跟玩儿一样?

黎耀阳只是想多挣点钱而已,并不想搅合进国与国的争锋中,这就相当于你孤身跳进搅碎机,那不得被搅成渣?

再者说,丑国人真有那么好心?

反正黎耀阳是不信的,海军部上赶着给英国佬做宣传,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两家人搞基呢。

按理说两家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不应该帮对方做宣传才对。

可海军部偏偏做了,这就值得玩味了。

黎耀阳抓着塞西尔问了两天,这家伙也没松口,永远都是不知道。

不知道?他不知道谁知道?

——————————

早在19世纪的头几年,在芝加哥市内的芝加哥河畔有一个非正式的贸易站。

在那里,印第安人和美国移民互相交换他们所拥有的东西。

几年后,一个名叫马克·博比恩的商人在莱克街开了一家酒馆,成为了最早的贸易商人聚会的场所。

到了40年代,一群贸易商人开始聚集于南水街,形成了芝加哥的第一个农产品市场。

它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芝加哥市最为重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那里每天挤满了各式牛车、马车,以及货轮,还有双手粗糙、浑身肮脏的饱经风霜的男人,在嘈杂声中夹杂着一种外地人几乎听不懂的神秘方言。

这个农产品市场所在的那条街足有半英里长,大概覆盖了芝加哥的8到10个街区,是这座城市的商业生活中心。

据估计,当时它的年营业额已经在3亿到5亿美元之间。

这种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由于交通和卫生等问题,芝加哥市又在市内新建了一处批发市场,整座南水街市场被搬迁了过去,并保留了南水街市场的名字。

南水街市场商铺林立,马车成行,附近一处码头正在建设中,街道上车辆穿梭而过。

蜿蜒的芝加哥河穿城而过,岸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在短距离内,芝加哥河上搭建了好几座桥梁。

河畔,每间商铺前都堆满了货物,以及等待装货的马车。

长长的南水街,一派繁荣景象。

南水街一角,商铺大楼上广告牌林立,一条货船正停泊在岸边,与广告牌构成一组极富历史年代感的照片。

南水街上的商贩和工人,一个个提篮里装的都是农产品。

每间商铺的窗户上都悬挂着一面星条旗,门前都停放着汽车或马车。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南水街市场,那就是——热闹!

这次来芝加哥是为了两件事,其一,参加阿尔卡特的婚礼,是的,这孙子结婚了。

谁能想到,一臭流氓竟然有坠入爱河的一天。

当然,这是消失,第二件事是参加芝加哥论坛大厦的剪彩活动。

芝加哥论坛报大厦坐落于芝加哥市中心,有威严的哥特式尖顶和飞檐,展现这家报纸的权力和威望。

1922年大楼公开设计图后,报社老板麦考密克上校说,他要为心爱的报纸建造“世界上最漂亮的办公楼”。

麦考密克是长期资助《芝加哥论坛报》的麦考密克家族成员,该家族创办了丑国国际收割机公司,是中西部的代表性财团。

一战时期,麦考密克作为战地记者加入潘兴将军的丑国远征军司令部担任情报军官,被授予战时上校军衔,他后来一直以麦考密克上校自称。

最好的建筑师被邀请参与设计,关于第四等级(指美国新闻界)的各种名言被用来装饰走廊。

在大楼完工前,麦考密克上校指示他的驻外记者搜集各种历史遗址的纪念品,包括长城的砖石,罗马圣彼得教堂的纹章,这些纪念品被镶嵌在大楼的墙壁上。

今年大楼完工了,这是芝加哥从来没有的建筑奇观,一位作者称之为“石头和钢铁的奇观”。

不过谁又能知道,一个世纪后,大楼还屹立在原地,但报纸却不在了。

《芝加哥论坛报》,创刊于1847年,芝加哥市第一大报,是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公司的前身,也是该集团公司旗下大型核心报纸,被认为是全国质量最高的报纸之一。

该报有地方版,各板块的首末页是彩色,其余都是黑白,是丑国大型日报中较少用彩页的报纸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日平均发行675,847份,居全国第七;

星期天刊发行日均1,010,704份,居全国第四。

《芝加哥论坛报》创刊于1847年6月10日,是丑国发行量前7名报纸中最古老的报纸。

该报在丑国西北部率先建立电讯新闻社。

1855年约瑟夫?梅迪尔及其5个合伙人收购该报,并于同年购入蒸汽印刷机,使印报效率大为提高。

从此,该报开始发展壮大,成为当地主要日报。

梅迪尔是属象的,《芝加哥论坛报》也是林肯的早期支持者,对林肯的崛起起了很大作用。

梅迪尔也因此成为林肯的好朋友,两人过从甚密。

林肯曾经给《论坛报》写信说:

“我欠了它(指《论坛报》)很多,恐怕我一辈子也还不清了。”

1860年,该报发表一篇社论,要求公众选举林肯。

《论坛报》于1861年兼并了芝加哥最早的报纸《驴人日报》,同年5月26日创办星期天刊。

芝加哥城历史上有过一次震惊全国的“芝加哥大火”,将市区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

丑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已有记载,但是《芝加哥论坛报》对这次大火竟早有预感。

1871年9月10日,该报发表社论,认为由于天气长期干燥和市民疏忽大意,市区许多木质建筑有火灾隐患,号召市民提高警惕。

此言一个月后不幸言中。

10月9日,这场被称作“芝加哥大火”的灾难降临,将《论坛报》才建了3年的新楼房也烧个精光。

但该报仍顽强出版,两天后,发表历史性社论《芝加哥将重新崛起》。

不久后,《论坛报》发行人梅迪尔当选为芝加哥的“灾后重建”市长。

梅迪尔1899年3月16日去世后,报纸由其两个女儿的家庭继承,这两家的姓分别为麦考密特和帕特森。

1914年起,报纸的经营权转到老梅迪尔的两个外孙手中,他们是罗伯特?r?麦考密特和约瑟夫?m?帕特森。

这俩表兄弟年轻气盛,雄心勃勃,将《论坛报》的发行量和广告量都扩大了一倍。

他们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17年都参军到海外服役(该报先后当兵去海外打仗的员工人数多达268人),分别获得上校和上尉军衔。

所以人们在麦考密特名前习惯加“上校”二字。

战后帕特森上尉去纽约创办了《每日新闻》,《芝加哥论坛报》即由麦考密特上校一人负责,并继续担任发行人。1921年以梅迪尔名字命名的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创建。

在20世纪长达66年的历史中,该报一直伴随着一句著名的口号:“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

这句话来自1909年2月7日在纪念林肯诞辰100周年时该报的一篇文章,原文为“世界最伟大的报纸的最伟大的一期”。

从1911年8月29日开始,该报就将这句口号每天印在头版报头下:theworld’sgreatestnewspaper。

1924年7月15日该报收购一家广播电台时,也将这句话的英文缩写wgn代替原电台名称wdap。

然而在麦考密特上校的领导下,《芝加哥论坛报》在梅迪尔时期的保守主义基础上走向极端,成为丑国右派的主要代言人。

上校在报社说一不二,署名“.mc”(他的名字的英文缩写)的备忘录在报社就是天条,没人敢违背。

他在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一切外国人,更反对英国;

在老大选举上也表示出强烈的爱憎,他反对杜鲁门当选,更反对艾森豪威尔入选。

他的报纸常常发表言辞激烈的社论,社论也影响到报纸上的新闻,使得该报一度因政治上的偏颇遭到普遍批评。

但上校始终以“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自居。

再过几年,他将在报纸上用尽一切方法反对罗老大及其推行的新政,结果在1936年一次民意测验中被评为“最不公正和最不可靠的报纸”。

后来更是被华府的记者评为“一家最明目张胆地带着偏见报道新闻或添油加醋加以渲染的……报纸”。

不过,麦考密特上校运气一直很好。

该报尽管言辞激烈、屡遭批评,尽管总是企图证明自己正确别人错误,但仍有广泛读者,并受到很多象人的支持,发行量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在广告方面状态一向很好。

麦考密特在主政该报期间,创办了收听率颇高的wgn广播电台,建起了36层高的论坛报大厦,还在芝加哥郊区拥有1000英亩的农庄别墅。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1947年,该报的发行量于创刊100周年时达到历史最高点,平日刊为103万份,星期天刊为154万份。

在全国范围内排行第二,超过他的只有该报的姊妹刊——表哥帕特森上校经营的纽约《每日新闻》。

上校因此一直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直至1955年去世。

麦考密特上校去世后,因家族没有直系继承人,《芝加哥论坛报》由高层管理人员接管,编辑方针依旧。

1969年,克莱顿?柯克帕特里克接任总编辑,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诸如放弃了“为丑国人办的丑国报纸”这一狭隘的民族主义口号。

停止了新闻栏社论化的做法,扭转社论的偏激倾向等,同时扩大了编辑部的规模,加强了新闻采编的力量。

因此,1969年被丑国新闻界认为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转折年,报纸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1972至1976年间,《论坛报》因地方调查性报道获得了3项普利策奖和1项国际新闻报道奖,总数相当于该报前50年获得此奖项的总和,报纸的发行量也稳定在75万份左右。

1977年1月1日起,报纸放弃了上校那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的口号,将其从头版撤销。

1981年,《奥兰多前哨报》的总编辑詹姆斯?d?斯夸尔斯接替退休的柯克帕特里克担任总编辑。

新任总编辑利用该报新启用的全国最好的印刷中心,于1982年重新设计版面,大胆使用彩色,高度重视图表设计,使报纸面目焕然一新。

在1983至1994年的11年内,报纸先后获得2项普利策漫画奖、3项普利策社论奖、1项评论奖、2项解释性报道奖和1项全国报道奖,总共9项普利策奖,令同行刮目相看。

《芝加哥论坛报》正以一份高质量的大型开明报纸的面目跻身美国顶尖报纸行列。

1989年,斯夸尔斯总编辑在竞争公司总裁失利后突然辞职,由杰克?富勒接任总编辑一职。

富勒曾任该报社论版主编,并获得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富勒于1997年升任论坛出版公司总裁,该公司是当时全国排名第八、如今排名第二的报业集团论坛公司的下属一级公司,掌管公司所有报纸。

这便是《论坛报》的前世今生!

黎耀阳之所以来参加剪彩仪式,完全是因为塞西尔的关系,塞西尔跟罗伯特麦考密特关系不错,虽然不是一路人,但两家颇有渊源。

带上黎耀阳也是因为《大西洋城日报》日渐强大,也需要在新闻界多一些盟友。

《纽约时报》算一个,《费城问询报》算半个。

要是能加上《芝加哥论坛报》,基本可以保证在丑国东北部的地位稳固。

不过难度有点大,概因罗伯特麦考密特此人心胸之狭隘,黎耀阳担心自己忍不住掏枪毙了他。

果不其然,刚一见面,对方就给了他一记下马威。

1秒记住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