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页

这是在玩火啊!

我重重摇了摇头,开始人生中第一次赌博。这次赌注可不是我自己的性命,而是新城三万百姓的性命。

到九月已经没有多少时日,好在新城现在已经牢牢掌控在了共济会和陶朱氏的手里。剩下的日子必须要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御敌政策,所以我通过当地望族求见郡守袁沢。

袁沢很快就发出邀请函,请我过府一叙。我对于他的热情着实有些意外,直到见了面才知道缘故。袁沢把自己视作一名黄老学派的学者,而非新城一地的官长。他信奉的是「上无为而民自化」,轻徭薄役,以上任以来没有做过一件土木工程而自豪。这样做的确促进了商业发展,使得城市人口生活大为改善,由此更坚定了袁沢的信念。

「不敢贸然劳烦鉅子尊驾,」袁沢很客气地行礼道,「今日一见,正当讨教。」

「鄙人讷于言辞学理,恐怕要让郡守见笑了。」我道,「今日此来,乃是为了秦国伐韩之事。」

「鉅子切莫自谦。」袁沢像是没有听到我说的秦国要入侵的事,开始就墨义夸夸其谈起来。只有一个字能形容我此刻的震惊、迷惑、茫然、不解、郁闷、不耐、痛苦、憎恶、怨恨……

操!

星火燎原 第51章 第一三三章 新城(二)

在忍受了袁沢将近一个时辰的废话之后,我问他秦军要来攻打新城,怎么办?

袁沢沉默了片刻,道:「开城门降秦。」

我正要质疑他是否对得起韩王的提拔和重用,只听得袁沢幽幽道:「我也当自刎以谢我王。」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好像只要自刎谢罪就没有罪了。我道:「韩王将新城委于君子,如何能轻言弃之?与其自刎死,不如一战。我墨者善于守城,可以一试。」

袁沢看着我,摇头道:「墨子之学,某也深为佩服,然则终究是小学。世之大学,当看透天下玄机,顺势而为。请问先生,新城即便守住了,会有多少百姓填于沟壑?新城在墨者的帮助下又能守住几年?新城若是永远不落入秦人之手,对天下万民来说真是件好事么?」

袁沢一连抛出三个问题,目光变得清澄起来。这三个问题都是对当世社会有着深刻见解的人才会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生与义之间取捨。第二个问题是势与力之下的判断。第三个问题是天下一统与诸侯分立之间的思考。韩国居然还有这样的学者!

我不敢大意,略一沉思道:「郡守所问,正是燎多年来所想,冒昧一二,还请恕罪。生生乃天性,义却是百姓立身之本。君子怜悯其填于沟壑,难道就不悲恸其苟活人间为亡国之奴?屈从暴行就是最大的不义,只要君子献城,满城百姓及其子孙都将背着不义的负累。」

「至于能守多久。」我笑道,「尽人事,听天命吧。」

袁沢追问道:「鉅子以为,此乱世之时,还要延续多久呢?」

「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我看到袁沢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我们都互相低估了对方。我道:「不过我们墨者不愿意看到由残暴的秦国来完成这样的天命,他们会将天下带入更悲惨的境地。」

现在列国间的诸侯还是很有排场的,而经过楚汉战争之后,就连皇帝都只能乘坐杂色马拉的车。

后世都说项羽是个莽夫,只会烧杀抢掠,如果不是秦国连楚人的老坟都不放过,项羽至于那么报复么?整个秦末战争,很大成分上都是在报复秦人的残暴统治,以至于汉朝开国之后,只要事事都跟秦法反着做就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

「鉅子以为,该由谁来统一天下呢?」袁沢直截了当问道。

「鄙人更相信赵国。」我道,「想必君子听说过吴王与孙武子坐论吧?」

袁沢摇了摇头,道:「愿闻其详。」

「昔者,吴王问孙武子晋国六卿之事。」我清了清喉咙,侃侃而谈。虽然不知道当时吴王怎么会对六卿争权的晋国感兴趣,但是孙武从田亩大小和税收制度上论述了六卿的先后败亡顺序,还是十分精彩的。

孙武预言,范氏和中行氏会最先灭亡,因为他们的亩制最小,以一百六十步为一亩,租税高达五税一。其后是智氏,再然后是韩、魏,因为他们三家与范、中行都是一丘之貉,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只有赵氏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十五税一,上不贪婪,下民则有活路。这就是所谓「得人者得国」,也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初级版本。

「现在赵氏宽政简刑,狐子又在赵国推行变法,轻刑狱,重公义。鄙人游走列国,未尝见赵国之气象者。」我道。

「狐子变法,某亦得闻。」袁沢道,「只是听说狐子已经远遁齐国,赵国大司寇李兑尽废狐法?」

「狐子之法顺应大势,凡逆其所动者,诚如以螳臂之薄而挡厚车,必然粉身碎骨。」我道。

袁沢点了点头,道:「鉅子此言善。然则远水不能救近火,此地与赵国并不接壤,赵国也未必肯为救一韩城而靡费百万。除了降秦还有其他法子么?」

「以新城之固,屯粮之厚,挡住二十万秦军三五个月倒也不成问题。」这话是糊弄他不懂军事,重点是在后面,「但是,秦军大可好整以暇,围城打援。新城固然得守,也诚如郡守所言,人民困死无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