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以肯定能够实行的就是接种牛痘预防天花……问题是天花还得有两百年才传入中国。
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最终我给医缓的是一卷《原病》。
考虑到时代的局限性,根本不具备验证病毒的科技手段,只好把病毒和细菌混为一谈。这种明知是错却又不得不做的事,让我有种无奈感。然而一旦把无法验证的东西宣扬出去,人们在无法验证我说的理论之后,全部视作胡言乱语,那我可就真的白忙活了。
医缓在接受《原病》的时候很纠结。
因为我要他彻底打破知识传承结构,将医学知识彻底普及。
对于他来说在泮宫讲学,得英才而教之,让新生的医学发扬光大,实在是十分浪漫的事。然而一旦我要求把这种浪漫扩大到天下,其难度就成几何倍数增长了。他不担心知识技能的外流,但是担心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老朽只能尽己所能,至死方休。」医缓终于还是接过了《原病》,珍而重之地向我行礼感谢。
其实应该是我感谢他。细菌这种东西肉眼是不可能观察到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能做出显微镜,那个东西貌似比望远镜更难一些,至今没能突破技术瓶颈。所以我在《原病》中加入了几组比照实验,主要是肉类在不同环境下腐败速度和程度的实验,从而证明天地之间有这么一种看不见的小虫会导致肉体腐败。
医缓只要能把这些实验全部做出来,这种靠实验结果说话的习惯就会流传下去,以后要想随便写本书靠呓语忽悠人就不可能成功了。
真抱歉,邹衍先生,我说的就是你。
踔厉风发 第13章 第二四零章 齐宋之战与国内的小动作(四)
又到了六月暑热的时候,齐国人总算动手了。十万齐军从阔达三百里的齐宋边境入寇,分三路攻向宋国首都雎阳。齐国人这么一动,起码有四位大佬很紧张。
首先是鲁国。齐国与宋国的边境线没有足够进兵的通路,难以展开,所以有一支偏师借道鲁国,直扑亢父城。
其次是卫国,濮阳实在太小了。整个卫国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千余人,齐国只要脑袋稍微偏一偏就能把卫国顺手灭了。好在卫安即位之后「谨事齐」,派了国中上卿薄疑去齐国报丧,也算为自己捞取了一定的外交友好度。即便如此,看着管道上过往的旌旗车马,还是会有些慌的吧。
再次,就是这次被打的宋国了。齐国发出了讨宋檄文,宣布了宋王戴偃十六条大的罪过。其中社稷不修、祭祀不诚、放逐贤子、淫人妻女四条罪过最大,都是违背天伦和人伦的重罪。如果齐国只是扑向雎阳,可能戴偃还不会慌,但是齐国这次分了三万人去陶邑,所以他必须得慌。
陶邑没了,宋国税收起码要少三分之一。
最后就是陶邑的真正的主人,陶朱公。五世陶朱公带着接班人陶泰早早离开了陶邑,在濮阳休整之后,西进邯郸,来看看赵国这边的产业。
他们在赵国最大的产业就是墨家。
我特意告病,闭门不见任何人,然后以墨家鉅子的身份在泮宫别业招待他们。
虽然是中国首富,不过陶朱公倒是很简朴,除了坐下的轮椅用了各种昂贵的木料和丝绸,其他地方看上去就和普通的老贵族一模一样。趁他在这里,滦平也不负众望地为他的轮椅前面增添了两个小小的辅助滚轮,这样就可以方便转向了。
带他参观了泮宫之后,我们回到别业。在这里我拿出了墨社的最新产品——瓷器。
历史教科书说,从公元前五千年,华夏先民就开始制陶了。从陶到瓷,有两个关卡。其一是火的温度,其二是材料。
材料问题很好解决,赵国本就盛产高岭土和瓷土。这些烧瓷的优质土矿大量用在制陶上,十分浪费。滦平花了点时间用槓桿解决了风箱问题之后,我福临心智,竟然想到了预热室。
其实这个念头挺朴素的。作为一个文科生,理科有些小小白。当时看到他们大量地将新鲜空气送入炉室,很担心这么大的风反而降低窑里的温度。于是,我想到了吹热风。滦平等人很轻松地就明白了我的意思。
等他们完工之后,我去看了一眼,登时心中敞亮:原来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预热室啊!
于是,有了材料和温度,第一批瓷器很快就诞生了。
在我看来,这些瓷器很粗糙,釉色也不匀,根本没有后世的那般精美,甚至不如夜市里放在三轮车上卖的那种瓷器。然而这种新产品的的确确是瓷器。不同于陶器敲击时的沉闷,瓷器的敲击声清脆悦耳。陶器烧得再薄都不可能透光,而瓷器天然有种透光性。
只要制作工艺再提高一些,瓷器就是高端市场的宠儿。
眼光毒辣的陶朱公也这么看。
「鉅子打算作价几多?」陶朱公问我。
「这不是鄙人所需要考虑的事。」我道,「墨者饮水思源,能走到今日这步,全靠陶朱氏视我为友,所以这瓷器就送给贵氏了。」我道。
「其实寒家更想要制作之法。」陶泰含笑道。
我和他爹同时忽略了他。
我说的当然就是制作技术。光是这么一个粗糙的瓷器,恐怕连一颗珠子都换不来。所谓礼尚往来,我也不至于丢人现眼到这种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