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朝阳从陶玉书手上接过稿子,看到稿子首页上的名时,他就已经知道了这份稿子讲的是什么。
《你别无选择》,是作家刘索拉创作的一部中篇。
大概讲述的是一群音乐学院里各种性格的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整体气氛是轻松活泼的,但底色却是悲怆的。
应该说这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八十年代艺术青年们的心理和情感世界,里的世界是充满躁动的、狂热的,甚至是怪诞的,但它同时也很真实,充满了野性与生命力。
作品在艺术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现代派,处处都是黑色幽默,大量运用了夸张变形、戏谑、闹剧、象征等手法对现实进行嘲讽,充满了一种无法无天的反叛精神。
后世这部在发表后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让刘索拉这个搞音乐的女青年一举成为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最红的女作家之一。
而陶玉书之所以会给林朝阳看这部,并询问他的看法,就是因为这部不管是在写作技法还是在创作风格、思想内涵还是审美标准上,都是一部完完全全师法于西方现代派的作品。
并且它的这种“现代”属性还带有强烈的先锋色彩,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与林朝阳所提倡的“寻根文学”站在了两个极端。
林朝阳思考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张开了口。
“若是让许多老同志看到这部,‘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这样的评价是少不了的,这部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缺点。
不过我们也不能光看缺点,还要看优点,我认为这部的优点显然是要多过它的缺点的。
它的现代派手法、开放式的结构、荒诞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角度……这些实际上都是服务于本身的。
这样的杂糅决定了突出的风格,我不能说它一定是最优秀的,但这样的创作在审美上确实有它独到的东西。
里那些意识流和非情节化的处理方式,显得有些生涩,但瑕不掩瑜,反而与整体的风格是契合的,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说到好一会儿,林朝阳停了下来,“一说起来就收不住。这部整体还是挺好的,应该会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喜爱。”
在他说话的时候,陶玉书听的格外认真,每每这个时候,她总会觉得林朝阳浑身上下都充满了魅力。
待林朝阳停下后,她问:“这种推崇现代派的,要是你是编辑,你会发表吗?”
“为什么不发表?”林朝阳不解的看着陶玉书。
“它跟寻根文学是两个极端啊,我看这部,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反传统。
不对,不能说是反传统了,应该是抛弃传统才对。”
林朝阳神色轻松的说道:“年轻人不反传统,难道会因循守旧?再说了,寻根文学又不是搞复辟,你们别光盯着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件事,寻根文学要抛弃的糟粕更多。”
“不是我盯着,而是潮流就是这样。”
自从3月份林朝阳在河北涿县提出了“寻根文学”的概念后,这大半年的时间,寻根文学已经成了中国文学界最为时髦的文学潮流,谁都想着来凑个热闹。
一时之间,寻根文学充斥在各大文学杂志的版面上,尤其是到了下半年,随着寻根文学这个名词变得越来越深入大众,凑趣的创作者和杂志就更多了。
如此一来,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一开始,有许多人将贾平娃82年就发表的《商州初录》归到了寻根文学的行列里,然后是阿诚的《棋王》。
再然后又有李杭育的开始发表“葛川江”,今年下半年郑万龙雄心勃勃地投入到“异乡异闻”系列的创作中……
这些作品都被寻根文学的拥趸们认为是寻根文学的第一批重要成果,应该说寻根文学的开始还是非常顺利的,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鼓动了相当大的声势。
但从下半年开始,随着这股风潮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打着“寻根文学”旗号发表的作品的质量也开始参差不齐。
最关键的是,其中有一些作品的价值导向其实并不符合寻根文学的核心价值观。
林朝阳提出的寻根文学是要挖掘我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传承和发扬,而并不是对传统文化不分好赖的拿来就用。
林朝阳无奈的叹了口气,“伤痕文学火了写伤痕,反思文学火了写反思,寻根文学火了写寻根。”
陶玉书当了几年编辑,对这样的情况早已见怪不怪。
“他们愿意写是他们的事,你看有几个能写出来的?
真正被人们记住的,还是那些能够引领潮流和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家。”
她说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就像是你这样的!”
此话一出,林朝阳如同三伏天喝了口冰镇汽水一样舒坦,搂住了她的香肩,说起了悄悄话。
不知不觉间,1985年的元旦已经到来。
燕京城下了一场雪,远在千里之外的东京同样在下着雪。
“下雪了啊!”
近藤直子拉开窗帘,看着窗外的纷纷落雪发出了一声感叹,眼中洋溢着喜悦,这可是新年的第一场雪。
“砰”的一声,近藤直子扭头看过去,责怪道:“朱古力,不要调皮!”
原来是家里的猫碰倒了花瓶,近藤直子去扶起花瓶,然后又给朱古力喂了些猫粮,在它进食的时候摩挲着它的头顶。
“这下可以了吧?”
看着朱古力吃了一会儿,近藤直子又到厨房为自己准备早餐。
她是日本大学文理学部的教授,至今未婚,独居在学校为她安排的这处公寓里。
吃完了饭,近藤直子便钻进了书房。
前段时间她作为访问学者到燕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短期访问交流,她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文学,重点又是当代文学,因此这次的访问交流对她而言受益良多。
在访问的最后几天时间里,还见到了中国如今最为知名作家林桑,进行了一番友好亲切的交流,更让她觉得不虚此行。
坐在书桌前,近藤直子又忍不住抚摸起了林朝阳送她的《闯关东》手稿,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她从没有想过,自己上门拜访林朝阳,竟然会收获如此贵重的礼物。
这些天来,近藤直子一直沉迷于阅读手稿,尽管《闯关东》的她已经看过不止一遍了,但看手稿和看印刷品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在阅读手稿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林朝阳在书写时的笔触,进而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让她忍不住生出一种巨大的幸福感。
“了不起的林桑!”
近藤直子轻轻的念了一句,然后翻开手稿,她在林朝阳家拜访时,提出了将《闯关东》推荐到日本出版的想法。
但日本的出版社又不了解林朝阳和《闯关东》,所以为了让日本的出版社能够了解这部,她决定自己亲自将这部翻译出来。
她相信只要她能够将日本版的《闯关东》翻译出来,那些出版社一定可以看到这部的优秀的。
“这里提到了‘义和团’,要加个注解才行。”
“‘开香堂’应该怎么翻译呢?”
翻译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实则考验的不仅是译者语言水平,更是考验译者的才华。
后世许多的所谓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国名著,脱离了译者精彩绝伦的翻译,三分精彩都留不住。
近藤直子研读了众多中国文学作品不假,但要让她翻译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翻译工作进行了两天时间,她仅仅完成了不到三页纸的内容。
看着自己这两天的工作成果,近藤直子不由得叹了口气,还是需要藤井桑的帮助啊!
正在她感叹的时候,门口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近藤直子一下子精神了起来,快步走到门口,打开房门,结果是一位身穿制服的送货员,对方送来的是一个做工精美的保险柜,这是近藤直子回国第二天找人定做的。
她对《闯关东》的手稿无比珍视,回国之后先是将手稿影印了一遍,然后又用带有透明活页文件夹将每一页书稿都装了起来,最后又买了这个保险柜。
不过保险柜原本的样子实在太粗放了,近藤直子不能忍受这么珍贵的手稿放在那样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金属器皿之中,于是她又让人为保险柜做了个精美的外套。
近藤直子将手稿放在保险柜里试了试,大小刚刚好,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有了保险柜,这下子不用担心火灾的问题了。
突然,门口又响起了敲门声,近藤直子脸上的笑容更盛。
这回应该错不了了!
她前去开门,门口果然站着一位长相周正的中年人。
“藤井君!”近藤直子热情的朝中年人打了个招呼。
“近藤桑,好久不见!”
“快请进!”
藤井省三是东京大学的文学博士,现在是东京大学文学部、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的副教授。
近藤直子跟他是在学术会议上认识的,两人的研究方向都是中国文学,而且都有一个重点研究对象是鲁迅,因此变成了好朋友。
带着《闯关东》的手稿回国后,近藤直子本来是要践行对林朝阳说的话,将《闯关东》翻译出来,可事情进展了几天,她却发现这件事远没有她想象的容易。
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恐怕力有不逮,于是她便向藤井省三发出了求助。
进门寒暄后,近藤直子与藤井省三交流了她在燕京访问的经历,重点又讲到了林朝阳和《闯关东》这部。
藤井省三道,“那天你和我说完之后,我就去了东方书店,可惜那里没有这本书。”
东方书店是日本国内专营中国书籍的书店。
近藤直子说道:“东方书店只进了几本书,可能是卖光了。”
她说着站起身,从书架上拿起自己买的那本《闯关东》,“你先看这个吧。”
“谢谢。”
藤井省三接过书又问道:“近藤桑那里没有了书,怎么办?”
近藤直子露出笑容,那笑容里藏着几分得意,“我还没跟你说,林桑把《闯关东》的手稿送给我了。”
闻言,藤井省三脸上的表情满是惊诧,“手稿吗?那可太珍贵了!”
近藤直子重重的点头,“没错!所以我一定不能辜负林桑的期待。”
说到这里,她脸色郑重的看向藤井省三,然后鞠躬道:“拜托了,藤井君!”
藤井省三惊讶于林朝阳竟然将作品手稿赠与近藤直子,如此一来,近藤直子翻译《闯关东》也拥有了绝对的正当性。
他同样正色沉声道:“我明白了。近藤桑,让我们一起完成这项伟大的工作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wap.